我們讀一段史籍上的文字,掌握主旨至關重要;不然,辛苦讀了頗嫌艱深的古文叙述,知道了故事梗概,却不能掌握要旨,總是不足。尤其在閱讀傳統史籍的班上,如何帶領修課同學,閱讀史家叙事,了解故事原委之後,再問一下,這段記載的要點是什麼?也是有其需要的思考練習。只是這個問題對同學來說,很難回答,主要不在艱深,而是不清楚回答的方向,不知道從何說起。所以,如果設計成「選擇題」的方式,讓同學在四個選項中選取其一,等於給了回答的方向,這是好處之一。另一方面,開放式的問題固然很好,往往回答的同學就是那幾位,許多同學從不發言,習於壁上觀,不加入,有時也就不思考。若用選擇的方式,儘管不能讓所有同學都想一下,做個判斷,但參與者必然大幅增加,這是好處之二。若說壞處,就是選項的設計,並不容易,比起問一個開放式問題麻煩得多。若這個教學活動受到同學的歡迎,教師不妨試著做做,俗話說熟能生巧,多做幾回,非但不覺困難,甚至不無樂趣。
以下選一段我喜歡的叙事,做為文本,擬幾個選項,再略做說明,請參考、指教。
《通鑑》唐紀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8年,有這麼一段記載,改寫白話文於下:
七月,御史中丞李夷簡彈劾京兆尹(首都市長)楊憑,以前在江西觀察使任內,貪污金錢,而且行為乖張,生活奢糜,逾越了必須遵守的禮制與法令,於是朝廷將楊憑貶為臨賀尉。臨賀屬蒼梧郡,在今天廣西,做個小官。憲宗命令把楊憑的資產全部沒收充公。李絳勸諫,認為按照法制,不是犯了謀反罪,不得沒收家產。憲宗才罷手。
楊憑的親友都不敢為他送別,只有櫟陽尉徐晦到藍田送別。太常卿權德輿與徐晦很要好,對徐晦說:「你為楊憑送行,有此膽量我們都很欽佩,只是你不怕受到牽累嗎?」徐晦說:「我未入仕就受到楊公賞識,又經他提拔,有知遇之恩。今天楊公因事遠貶,我怎麼能夠不去送別呢?如果有一天,你受到冤屈,也被貶出朝廷,我能夠如同路人一樣不來為你送行嗎?」權德輿很感動,就向朝廷的同僚稱贊徐晦。過了幾天,李夷簡保薦徐晦為監察御史,徐晦前往致謝,問李夷簡:「我從來不認識您,您為什麼要推薦我?」李夷簡說:「你不辜負楊憑,怎麼會辜負國家呢?」
這樣的一個故事,其要旨何在?要同學回答,他們真是不知從何說起。如果擬幾個選項,讓他們選出認為最適宜的說法,他們至少要動動腦筋、要想一想,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說法。如何擬定選項呢?也要想一想。我想到寫下,有了六個選項:(1)京兆尹楊憑遠貶,櫟陽尉徐晦送別;(2)權德輿要徐晦謹慎,李夷簡薦徐晦美職;(3)朋友之間有情誼,患難之中見真誠;(4)朝廷為官多險惡,朋友之交貴知心;(5)御史執法貶貪官,屬吏送別念舊情;(6)官員們的小故事,人世間的大道理。六個選項太多了,必須刪去兩個。由於前兩個選項與後四個性質不同,稍作考慮,可以拿掉。看到這裡,您在(3)、(4)、(5)、(6)的四個選項中,會選哪一個呢?請投下您寶貴的一票。
我心中最好的選項,也就是我的票投給:官員們的小故事,人世間的大道理。為什麼?簡單說,徐晦做了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就是去藍田為楊憑送別。這有什麼困難呢?因為憲宗對楊憑很生氣要抄他的家,雖然被李絳勸阻,大家都知道君主對楊憑發了很大的脾氣,前往送別就是冒犯君威,如同拉扯老虎的鬍鬚,非常危險。而徐晦不害怕,毅然前往,報答知遇之恩。徐晦的行為,顯示出這社會是有情有義的,不懼危難,展現發自人性的情義,十分感人,彈劾楊憑的李夷簡都受到感動,進而推薦徐晦担任朝廷要職。相對而言,如果朝廷官員,多屬無情無義之輩,皆是爭名逐利之徒,這樣的國家社會,必無前景可言。
其他幾個選項,都是對的,但都只涉及一部分,您也許會說(5)看起來最貼切,(6)則太空泛了,扯得太遠了,這個說法我同意,覺得不無道理。我的意思是,這裡的選擇題,主要是表達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得分有無的對或錯。讀書時多想一下,讀歷史時宛如進入過去的世界,感受其時情景,就是同一文本,讀來感受不同,應是正常現象。讀史,只要思考與感受,就有收獲;對錯,餘事也,何需掛心。
附帶一提,最近我在清華「《通鑑》選讀:唐中晚期」班上做了測試,做為點名之用。統計結果如下:(3)8位、(4)10位、(5)22位、(6)48位。全班一半以上選「官員們的小故事,大世間界大道理」,有點出乎我的意料。課堂助教說,也許他們經過多次練習,熟悉老師的思路與想法了,我同意她的解釋。
這段文本,如果需要標舉出一個「題目」,怎樣標呢?選擇題:選項有四,皆取自文本,如:(A)作為仁厚,累及自身(B)昔蒙提拔,今應送別(C)並非熟識,何以推薦(D)不負故人,必不負國。請選一個您認為最適合的標題。我想,不必考慮,(D)選項必然自動蹦出。也許,只是因這個選項講出了一個人世間的道理。
2017年11月2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