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談《通鑑》的文本理解(十)──記一場無足輕重的戰役



南朝宋文帝為逆子劉劭所弒,武陵王劉駿在謀士顏峻、名將沈慶之等輔佐下,攻入建康,即皇帝位,是為孝武帝,殺了劉劭等人,時為元嘉三十年,西元453年。駐守廣陵的竟陵王劉誕,名聲素在劉駿之上,頗為孝武帝猜忌,他也不無防備,藉口魏人入侵,增修城池,加強防禦,又聚集糧草,精煉武器。劉誕手下,都知道他有異圖,有人上告朝廷,孝武帝一方面宣布劉誕罪狀,另方面派人突襲廣陵。突襲未成,戰事遂不可免。時為宋孝武帝大明三年,西元549年。

孝武帝派沈慶之率軍進討,劉誕據城固守。劉誕一再討好沈慶之,又是饋贈大量美食,又是請代為上表朝廷,均為沈慶之峻拒。其實,情勢非常明顯,劉誕名義不正,實力有限,必然不是朝廷對手。我們要看的是,《通鑑》如何記載此次無關勝負的戰役。

孝武帝命令沈慶之在廣陵城外建烽火臺,克外城舉一道烽火,克內城舉兩道,捉住劉誕,舉三道。孝武帝的督促指示,連續不斷。沈慶之焚燒廣陵的東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但一直下雨,無法進攻。孝武帝非常急,怎麼還沒攻下,他要御駕親征,為大臣勸下。
劉誕不讓朝廷使者進城,記室參軍也是身旁謀士賀弼,勸他一定要與朝廷修好,他很生氣,拔出刀來,賀弼也就不說了。這時,劉誕的軍隊出戰必敗,許多將佐都逃出城外,向沈慶之投降。也有人勸賀弼也出城投降算了,賀弼說:「劉誕舉兵與朝廷為敵,這件事是不可以的;可是,劉誕對我很好,我不可以背叛他,以死明我心志是唯一選擇!」就服毒自殺。劉誕手下的參軍何康之,想要打開城門讓官軍進入,未能成功,他自己就衝出城外,投降了。劉誕很生氣,把何康之的母親擺在城牆的高樓上,不給食物,何母一直呼叫康之,幾天後就死了。劉誕以范義為左司馬,范義的母親、妻子都在城內,有人勸范義逃出,因為廣陵必然無法守住。范義說:「我是劉誕的屬下,兒子不可以拋棄母親,屬下不可以背叛長官,如果像何康之這樣而活下來,我是決不做的。」
沈慶之率眾攻城,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先克外城,乘勝進擊,又克小城。劉誕聽說官軍已攻入,跑到後花園,官軍追及,他跳下池塘,有人把他撈起,立即處斬。他的母與妻都自殺了。
孝武帝聽說廣陵攻下,乘車出宣陽門,敇令左右都要高呼萬歲。侍中蔡興宗陪著,孝武帝問:「為什麼只有你不喊!」蔡興宗說:「陛下今天應該帶著悲痛的心情,哭著處理這件事,怎麼可以高呼萬歲呢!」孝武帝不高興。
孝武帝下令,廣陵城中的士人及百姓,無論大小都殺死。沈慶之請求年紀小的,像是身高不到五尺的留下,其餘男子都殺掉,女子賞給軍人。這樣還殺了三千多人。長水校尉宗越處理殺人的事,先開腸破肚,抉掉眼睛,或者抽打臉面、肚皮,然後再處斬。宗越這麼做,自己頗為得意。孝武帝又要把處死的人頭顱割下,在石頭城南岸聚為京觀。侍中沈懷文勸諫,不聽。
劉誕知道自己必敗,要宦官呂曇濟與親信的人,把世子景粹藏匿於民間,如果不行,想辦法逃向他方,如果也不行,把景粹深深埋在地下。左右的人拿了金寶就跑走了,只有呂曇濟帶著景粹,東躲西藏,十天後被捕,處斬。
蔡興宗奉旨慰勞廣陵,蔡興宗與范義是好朋友,他為范義收屍,用棺木送回故鄉豫章安葬。孝武帝對蔡興宗說:「你為什麼明明知道我下令殺這些叛徒,你還要違背我的旨令!」蔡興宗對著孝武帝說:「陛下殺你的叛徒,我葬我的老友,有什麼不可以!」孝武帝露出慚愧的表情。

這是一場無足輕重,勝負立判的戰役,《通鑑》為什麼要用一些篇幅來寫它呢?因為戰鬥之外,有值得一寫的內容。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先問一個問題,讀了這段文本,想一想,這是關於哪一方面的故事?關於政治、關於軍事、關於人倫,還是關於殺人?我想我們可以很容易回答,這是一個關於「人倫」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之中,文本中的哪一句話,最能呈現問題的本質?請從下列文本中的三句話,挑出一句:「子不可以棄母,吏不可以叛君」、「陛下今日正應涕泣行誅,豈得皆稱萬歲」、「陛下自殺賊,臣自葬故交,有何不可」。我想大家很容易就會選第一句話,因為這句話最為明顯,把父子、君臣兩倫的關係說得明白透徹。第二句指出君臣與兄弟兩倫、第三句則包金含君臣、兄弟與朋友三倫,但都沒有清楚明白地說出「不可以」。由於第一句太明白了,讀了都能理解,胡三省也就不再加以注釋。第二句,胡三省說:「兄弟互相殘殺,是天理人倫上的大悲劇,如果必須以大義滅親情,應該一面流淚一面執法,才對啊(謂同氣相殘,乃天理人倫之變;必若以義滅親,應泣涕而行誅也)。」第三句,胡三省說:「兄弟、朋友是人倫中的兩倫,蔡興宗能不忘老友,而皇帝忍心殺弟,所以感到慚愧(兄弟、朋友,皆天倫也,興宗能不忘故交,而帝忍誅同氣,故慙)。」胡三省讀的重點顯然與我們不同,我們把孝武帝殺劉誕視為君王殺叛臣,胡氏則對兄弟一倫更加重視。
我們在這段文本中,看到的人倫關係,不只是上述的三事。賀弼的話:「劉誕舉兵與朝廷為敵,這件事是不可以的;可是,劉誕對我很好,我不可以背叛他,以死明我心志是唯一選擇!」就是我們第一個讀到呈現出「人倫」故事的場景,當然,賀弼所遇到的困局,只限於君臣一倫,他選擇了以死明志。劉誕知道敗跡已明,交代呂曇濟保護世子,呂曇濟雖然未能達成使命,然也忠於君主,展現了忠君的一面,也為君臣故事添一壯舉。然而,我們看到孝武帝的作為也為「君臣」一倫立了壞榜樣。朝廷攻克廣陵城,他居然下令城中士人百姓,不分老少全部殺掉,沈慶之求情,也只保有五尺以下的幼童少年。他還命令在石頭城南岸把所殺之人的頭顱築成京觀,沈懷文勸諫,他也不聽。胡三省讀到這裡,寫下:「史書記下些,表示皇帝身旁有正人君子,只是君主不聽勸諫,諫言未被接納(史言當時近侍皆正人,但諫不行,言不聽耳)。」對於孝武帝的批評是十分清楚的。我們問:宋孝武帝是怎樣的人?極其庸劣昏暴嗎?不是的,《通鑑》記載:「上(孝武帝)為人,機警勇決,學問博洽,文章華敏,省讀書奏,能七行俱下,又善騎射,而奢欲無度。」看來應是聰敏果敢,允文允武,只是生活奢侈,欲望很大而已。我們可以想想,這樣一個人,欠缺了什麼?「德行」在他身上是看不到的,人倫也就不為他所重視。
這一場無足輕重的小戰役,歷史書寫偏於「人倫」的描述,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問:「人倫」的核心應該是什麼?選擇題:(A)政治地位(B)社會身分(C)宗法禮制(D)內在性情。您會選哪一個?我想,(D)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吧。為什麼?性情是道德的根本,惟有修心養性,有了內在的力量,方能做出合乎「道德」的決定,展現「道德」的勇氣,蔡興宗的作為就是一個例子。
今天的歷史課,已經不談心性道德,至少是很少述及了,這與昔日以讀傳統史著學習歷史,差異顯著。如果,今天的歷史課,強調「神入」(empathy或作同理心)在理解史事上的重要,我們讀到這段文本,我們會設身處地體會這些人物的內心活動,我們知道他們做了什麼,感受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無比煎熬,也看到了他們毅然做出或是讓人敬佩,或是令人不齒的決定時的人生抉擇。我們從故事中學到什麼?或許有一天,我們面臨人生際遇的必要抉擇,有了一些參考故事,學何康之,還是學范義,就會讓我們多想一想,人的一生,意義何在,而不是隨著大潮,與世浮沉。
問題是,歷史課中會讀到這樣的文本材料嗎?恐怕很少,甚至絕無。當然,這樣的文本材料不是今天學生必須閱讀的,只是今天學生所學與傳統史學已經十分遙遠,我們怎麼能夠讓學生透過歷史來親近傳統呢?而傳統史學之中對道德的重視與強調,又正是我們今天在人文教育,甚至通識教育中,應該補強的地方。所以,教科書之外選取一點這類的文本材料讓學生閱讀,或許是可以讓學生接觸傳統理念的一個途徑,何妨一試。 

                          2017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