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劉邦是一位怎樣的人物?記課堂中一次問答




104學年度下學期,我在台大的通識課是「《通鑑》選讀:西漢」,選讀資料從平定呂氏亂政,文帝入繼大統開始。我著意避開楚漢之爭與漢初政局,主要想法無非大家對劉邦、張良、韓信都很熟悉,閱讀熟悉的內容,欠缺新鮮感之外,往往掉以輕心,難以進入文本的情景之中。當然,考慮到一個學期能讀的篇幅有限,也是一個因素。
課程排在星期一,第一次上課,循例是課程介紹,說說這門課的基本想法,第二次適逢二二八補假,停課一次。三月七日是第一次正式上課,進入教室,方知由於台大的教學平台當天才開放,我給課堂助教的資料,也才剛剛放上平台。也就是說,正式上課但無資料可讀。台大的教學平台似乎要等加退選告一段落才開放,早知如此,第一次課程的資料就應該送講義組印製,只是我不知道台大目前還有印製講義的單位嚒。

課程設計從呂氏勢力控制朝政開始,但總要交待一下背景,楚漢相爭、劉勝項敗,漢初大事,都該略作說明,我原想二十分鐘即可。由於同學手上沒有資料,只有把背景說明擴大處理了。
我說,我們的資料中沒談劉邦,想到大家對這位人物一定相當了解,所以就不選錄了。劉邦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大家談一談你認識的劉邦,請不要講劉邦做了哪些事,而是他的特點,他那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特點是什麼?我請非歷史系的同學答這個問題,哪一位同學先講講。顯然這個問題略嫌空洞,很難掌握重點,我再說,不妨從劉邦何以能夠打敗項羽,建立漢朝說起。這時,一位女同學微微舉起手來,我走過去,把麥克風遞給她,她說:「劉邦運氣很好,得到很多有才幹的人的幫助,所以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我說:「你說到了劉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得到很多有才能的人的幫助,講的很好。但是你說這是因為他的運氣很好,我有點不同意,得到人才的幫助,是靠運氣嗎?我不大贊成。同學們有另外的看法嗎?」坐在較後面的,也是一位女同學說:「我覺得劉邦的成功,憑的是他的直覺,他有一個直覺的能力,知道什麼事該怎麼做,而且都得很好。」我說:「講得很好啊,劉邦確實是有一個直覺的能力,他好像不要詳細思考,就是做出正確判斷,憑的就是直覺。但是他的直覺後哪裡來的呢?也就是說『直覺』與他的正確判斷中間,好像還少了一個什麼東西,你能不能找出來?」這位同學搖搖頭,不再說了。這時,坐在最後一排的一位男同學舉手了。他說:「劉邦所以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與他很少讀書,甚至不讀書有關。書讀得多了,往往被書中的知識束縛,無法看到事情的關鍵,也就做不出高明的判斷。劉邦不是,他是從生活經驗中體察出一些道理,產生直覺,立即反應,都能把握重點,十分高明。相對之下,項羽受到貴族教育,却不知用人,手下有一個人才范增,又不聽他的。」我說:「劉邦不讀書,但對事情的判斷或反應都很高明,你說得很對。我們剛剛介紹了一本課外書《總統的品格佩佩.慕希卡的典範傳奇》,講到這位烏拉圭總統,不相信謀略而是靠直覺與常識來處事,但慕希卡愛書成癖,包中有書,隨時閱讀,我想慕希卡的直覺應與大量閱讀有關。我同意劉邦憑直覺處事的說法,但他不讀書,那麼他的直覺從何而來呢?我們還是可以想一想。」這時坐在另一端最旁邊的位置上有一位同學舉手了,我走過去,遞上麥克風,他一開口,略帶粵語口音,應該是一位來自港澳或星馬的同學吧。他說:「劉邦來自民間,他熟知民間情況,所做決定都有益平民百姓,不像項羽出身貴族,不知民間疾苦,遠離民心,劉邦入關,與民約法三章,深得民心就是一個例子,也說明了他成功的理由。」我說:「講得很好,劉邦的作為,反映平民百姓的心意,很好。我聽起來,也有一點社會主義的味道。但是,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劉邦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特點是什麼?或者說,他成功的最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我自己一直偏好社會主義,幾乎要引他為同道了。於是我轉頭看了看一位非常熟悉的同學,這位歷史系四年級的李東原同學,他第四次選這門課,而且自己細讀《通鑑》全文。我說:「我要請歷史系的同學來回答了。」李同學立刻說:「劉邦是天才。」我問:「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一半吧。」「另一半呢?」「張良說的。」我說:「劉邦的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人物,他憑直覺,做出的重要決定,沒有失手過,我們只能用『天才』兩字來形容。張良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物,張良分析天下情勢,深刻精細,對許多人說,都聽不懂,對劉邦一說,劉邦立即明白,所以張良就說:『沛公天授,非人力所及』,這是一個著名的小故事,就是說明劉邦其人的特點所在了。」接著我講了當時人酈食其與劉邦相見的故事,又說了馬援見劉秀之後回去與隗囂談及劉秀,並與劉邦比較高下的故事,以及石勒聽「聽」歷史,對劉邦絕對信服的故事,做為劉邦是天才的「例證」。
我與四位非歷史系的同學的對話,可說十分愉快。我很高興同學在第一次上課,就肯舉手說說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述得都很清楚。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同學的回答重點都在「事」上,譬如:劉邦能用人才,劉邦做出正確判斷,劉邦不讀書,不受書本知識的束縛,以及劉邦生長於民間,深知民間疾苦等。我想這就是中學歷史課所教授的內容重點,一些有關「事」的知識;而一個「人」的個性、風格等特點,往往忽略。我覺得對人的了解,應該是我們認知過去世界相當重要的部分,長久以來,「知人論事」原是閱讀史書的著重之處,今天未能在歷史課程中開始學習,終屬遺憾。最近讀了CNN著名主播札卡理亞(Fareed Zakaria)的《為通識教育辯護》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一書,撰者說:「讀歷史,讓我們會邂逅不同時代的人,從他們的功成名就或艱苦奮鬥中學習道理。」(頁122)他說得很好,我們讀歷史是要學習一些「道理」,主要是從不同時代的人們中,知道他們是一個怎樣的人,做了怎樣的事,讓我們非但理解其中的道理,還要深受感動,知所取法,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這麼說來,劉邦似可歸類於不可學的人物之列。

                                                        20163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