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王家子弟多才俊,門閥事業亦崢嶸

      西晉為期十六年的「八王之亂」,諸王在混戰中,援引胡族進入關內,燒殺破壞,遂致中原殘破。地方人士只有奔向各方,有人向北走,有人去四川,渡淮而南的人,更是形成移徙的浪潮。

    這時司馬睿與王導來到江東,遙望破碎的故國山河,面對不斷湧入的南渡士人,以及當地士族的異樣眼光,王導擬定了十分明確的策略。先是安定北來士人,依其門第聲譽安排職務,再是儘量設法聯好當地士族,共同擁戴司馬睿登基,建立朝廷,於是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王導之功尤其顯著,陳寅恪於〈述東晉王導之功業〉一文,結論稱:「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與北人兩種實力,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之也。」信哉,斯言!

    東晉末年,司馬氏政權為劉裕所篡,開啟了南北朝對立的新時代。然而,王家子孫緜延,代有傑出之士,光耀史冊。玆就正史所載,摘其二三,略作陳述。

 

    棟樑之任,文雅之風:王弘、王僧達

 

    王弘是王導的曾孫,少時以好學能悟知名。父親王珣貪財,各處多有放貸;王珣過世,王弘將債券焚盡,全不收取,留下的產業分給諸弟。也因家有喪事,不受朝廷徵召。桓玄進入建康,收捕司馬道子,送付廷尉,無人敢於相送。王弘居喪在身,至路旁拜辭,為之涕泣,得到人們的稱贊。

    劉裕北伐,王弘輔佐,攻取洛陽,遣王弘還都諷喻朝廷。時劉穆之留守,而旨從北來,穆之既愧且懼,發病而死。宋國建立,王弘受到重用。君臣宴集,武帝說:「我是一介平民,從未想到能有今天。」傅亮等人歌功誦德不已,王弘只說:「這就是天命,求它求不到,推開也推不掉。」大家公認,王弘說的最好。

    文帝即位,王弘頗受倚重。他對朝政運作十分熟悉,尤其重視刑賞之事。例如他上言:「舊制男丁年十三為半役,十六為全役。今天四方無事,可予寬緩,與民休息。請以十五至十六為半丁,十七為全丁。」為朝廷採納。其弟王曇首過世,文帝哀悼不已,看見王弘就流淚,王弘反而不哭。彭城王劉義康對文帝說:「王曇首是王家之寶,又如國之重器,王弘表情淡然,頗為不稱,這是何故?」文帝說:「賢者心意,我們很難測度。」仍然十分尊重。

    王弘聲望很高,行為舉止必合於禮法,往來書信,多為時人仿效取法,稱為「王太保家法」。歷任重要職位,從不營利自肥,過世之日,家無餘財。但也不是完美人物,仍有其缺陷。例如:輕率少威儀,性格褊狹,每不如意,則開口罵人。身膺重任,要把榮譽給予屬下,則先呵責一番,然後施予。如果慈眉善目,交談甚歡,就不給予。有人問他何以如此?他說,授人王爵,加以慰勉,是分了君主的恩德,是不對的事君方式。求官者面對嚴苛處境,不能忍受,甚至生氣,其人必不能辦事。人們覺得此言有理,

    王僧達是王弘的幼子,小時候很聰明,六、七歲時,看到辦案的訟辭,明白其中道理。王弘以他年幼,帶在身旁,未料僧達也開口說話,記得訟辭,解說清晰。他的早慧為文帝知悉,召他上殿,應對得體,文帝就將臨川王劉義慶的女兒嫁給他。

    僧達年幼好學,文章寫得很好。及長,入朝作官,但喜歡與一幫少年,帶著老鷹獵犬去打獵,又親自屠牛。劉義慶知道了,很不放心,請了一位名僧慧觀去看看這個女婿。慧觀看到僧達房裡都是書,兩人談及書中文義,僧達不斷轉換話題,慧觀接應不暇,心中十分佩服。僧達說及很窮,希望能當地方官。文帝想把秦郡給他。吏部長官說:「王弘的兒子不宜只作秦郡太守,王僧達也不適合擔任地方長官。」還是留在朝廷。母親過世,去職守孝。期滿,任命為宣城太守。王僧達喜好遊獵,時常在外馳騁三、五日方回城。有些急件,都送到遊獵地方處理。地方人士不知他是誰,問太守在那裡,他說,就在附近。

    文帝遇弒,孝武起兵義陽,沈慶之說:「王僧達必來。當年胡人到了江邊,王僧達在先帝身旁,提出應付策略,說得頭頭是道,以此可知他必然前來。」曾達果然到了,也受到重用。

    王僧達頗自負,以為才華高人一等,盼望一、二年即任宰相,有一次答覆皇帝詔令,述及「亡父亡祖,司徒司空(父親祖父,都是宰相)」。可知恃才傲物,不無囂張。

    王僧達在朝廷作官,行為多有不檢。齊朝代立,歸順有功,作到中書令。住家旁是太后兄路慶之的孫子路瓊之。瓊之盛裝來訪,僧達正要出去打獵。瓊之坐下,僧達不理睬。只問:從前我家車伕路慶之,是你們家的什麼人?還叫人把路瓊之坐過的凳子燒了。太后知道,大為生氣,對皇帝說:「我還在,就遭人欺侮,我死了,家人只有討飯。」皇帝說:「路瓊之年少無知,拜訪王僧達,只會自取其辱。王僧達是名氣很高的貴公子,總不能因為這件小事加罪於他。」太后說:「只要我活著,王僧達必須死」。後來藉宮中高闍之亂,將王僧達處死。時年三十六歲。

  

    才器忠直,禮樂衣冠:王曇首、王僧綽

 

    王曇首是王弘的弟弟,兄弟分家,王曇首只取家中圖書。他與堂弟王球參與修復洛陽陵園,一起去見劉裕。劉裕看到他倆,說:「你們是名門公子,也願意到軍中來。」曇首說:「能夠跟從了不起的軍隊,瞻小的人也有了壯志。」當時謝晦在座,說:「仁者果然有勇氣。」劉裕很高興。到了彭城,相聚於戲馬台,眾人賦詩,王曇首最先作成。劉裕問王弘,你弟弟的詩,比起你如何?」王弘說:「如果他寫的和我差不多,我們王家就沒希望了。」劉裕大笑。

    王曇首是怎樣一個人?他很聰明,也有格局,喜怒不顯露於外。家中氣氛祥和,他衣著樸素,婦女沒有珍貴飾物。除了朝廷賞賜,不接受任何贈與。劉裕對劉義隆說:「王曇首有宰相才具,每件事都可以問問他。」劉義隆被迎入繼大統,王曇首與堂兄王華,及武將到彥之都勸他立即從荊州前往建康。劉義隆有些猶豫,王曇首分析各方情勢,力主儘快行事。義隆終於進入朝廷,就是締造「元嘉之治」的宋文帝。平定謝晦亂事,文帝想策封王曇首,說:「我能登上御座,是你與王華兄弟的功勞。」要下詔令。王曇首說:「這事是國家的不幸,而個人得到好處,陛下這麼作,歷史怎麼寫?」就推掉了。

    當時王弘與王曇首兄弟深得文帝信任,王弘身體不好,想辭官,文帝不許。彭城王劉義康批評王弘戀棧,曇首請乃兄分府中兵力一半給義康,義康就不說話了。

    王曇首過世,得年三十七歲,文帝十分傷心。大臣說:「王家將衰,賢者先亡。」文帝說:「那是我家的衰象啊!」

    王晨首有子王僧綽,幼年即表現不凡,頗有格局。十三歲時,文帝召見,僧綽拜謁,流涕哽咽,文帝也欷歔不已,文帝將長女東陽公主下嫁。王僧綽處事,謀深慮遠,但從不以才能出眾,就高人一等。二十九歲擔任天子顧問的侍中,有人問他年歲,他總說不出口。

    文帝太子劉劭頑劣,諸子爭立,各依大臣,明爭暗鬥。王僧綽勸文帝從速決定,文帝猶豫,終為逆子所弑,王僧綽亦為劉劭所殺。

 

    風流宰相,唯有謝安:王儉自況

 

    王儉是王僧綽之子,出生時,父親遇害,叔父王僧虔撫育長大。開始讀書就很勤奮,手不釋卷。叔父友人見到,無不稱美。王僧虔說:「我不擔心他長大沒名氣,只擔心名氣太高。」袁粲見到他,說:「宰相門第的小孩,雖然是棵小樹苖,將來必成棟樑之才,為國家擔當重任。」並對宋明帝說了,明帝嫁以陽羨公主。年十八任職朝廷,獻上仿《七略》所撰《七志》四十卷,以及《元徽四部書目》。

    王儉深知蕭道成雄才大略,心有異志,獨處時對蕭道成說:「功高不賞,處境艱危,以今天您的情況,可以長期處於人下嗎?」蕭道成雖然斥責,但氣色祥和。王儉進一步分析:「不該退讓時,就不可退讓。退讓的結果,不但成就不了功業,連性命也將難保!」他也說服朝廷重臣,贊同禪代,齊國因之建立。王儉出任尚書右僕射,兼領吏部。當時只有二十八歲。

    齊高帝從容對王儉說:「我今天會把清溪當作鴻溝。」王儉說:「順天應人,就沒有楚漢之爭。」顯然不以武事為念。高帝又與他談及開國功臣的獎賞,說:「你的功勞最大,只是增加二千戶,實在太少了。」王儉答:「劉裕創業時,佐命大臣不過是二千戶,我和他們比,所得多了些。」高帝說:「張良不受封侯,你和他一樣謙讓。」

    當時都城人口眾多,成份複雜,又有些宵小之輩。高帝想建立秩序,家家檢查。王儉反對,說:「京師民眾,來自四方,時時手持證件,事情既煩,很難有效。謝安說:『不是如此,怎能算是京師。』」高帝就打消此議。朝廷建立,制度草創,多依王儉擬定。高帝說:「詩經.大雅〈崧高〉「維獄降神,生甫及申」。今日天為我生王儉。」按朱子《詩集傳》䆁〈崧高〉兩句為:「嶽山高大,而降其神靈和氣,以生甫侯申伯,實能為周之楨榦屏蔽,而宣其德澤於天下也。」高帝即以此比擬天之生王儉,為齊之楨榦屏蔽,宣其德澤於天下。讚佩之意,溢於言表。

    齊高帝與左右重臣於華林園宴集,眾人各獻伎藝。褚淵彈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彈琴,沈文季唱〈子夜來〉,張敬兒跳舞。王儉說:「我沒有伎藝,只會背書。」就在高帝前背誦司馬相如〈封禪書〉。高帝笑著說:「這是盛德之事,我配不上。」就叫陸澄背《孝經》,他從〈仲尼居〉背了一段,王儉感到欠妥,就背了〈君子之事上章〉。

     劉宋之時,國學衰頹,未曾修復。宋明帝時設有東觀,置儒、玄、文、史四科,每科學生十人。齊武帝永明年間,罷東觀,復興國學,並在王儉宅設學士館,將東觀四部的書移置館內。宋孝武帝雅好文章。天下遂重文采,經學不受重視。王儉年輕時,重視《三禮》,尤其精於《春秋》,發言每多引述經籍,由是形成風氣,士人崇尚經學,儒教因之再興。

王儉在朝,發言引證,無人有異,處理政事,決斷如流。衣飾亦有特色。作解散幘,斜插髮簪,朝野仿效。他常對人說:「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他也自比謝安。齊武帝十分信任,他推薦的人,無不任用。去世時,年僅三十八歲。

    王儉生活清簡,一心想要辦好政事。年少時賦詩:「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就以宰相為職志。《北史》作者李延壽史論曰:「(王儉)雅道自居,早懷伊呂之志,而逢時遇主,自至宰輔之隆,所謂 衣冠禮樂盡在是矣。」贊譽不已。

 

    小結:齊有人焉,於斯為盛,裘箕不墜,亦云美矣

 

    這也是李延壽《北史》的「論曰」,述及蕭齊王家子弟表現的幾句話。對於門閥子弟予以肯定,且不無贊譽。容或溢美,亦不為無憑。我們依據王家人物表現,約略可見特點有三。

一、          極其聰慧,年幼之時,即已表現不凡,眾人矚目。這是天生才華,史上也不多見。

二、          儒學再興。中古之時,玄學興起,老莊無為深入人心。此外,上者雅好文章,天下遂重文采。王儉以個人努力,著述鼓吹,風氣改易,儒學再興。雖云一人之力,亦屬時勢之必然。

三、          清廉自守。身居高位,有權有勢,一心為國,不為私計。去世之時,家無餘財,儒學要義,身體力行。環顧當今世界,大戶人家,無不以增添財富為念。貧富懸殊日增,和諧氣氛漸消。門第大族樸實廉潔之昔日典範,今人難以想像矣!

 

20257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