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歷史是時光的旅程(五)----人物神采與細讀精思





第二學期的課程,期末考時間總是排在畢業典禮之後,對於四年級的同學,歡慶畢業之後還要回校參加考試,於情於理均有不妥。於是,以心得報告代期末考試;這樣做,多少有點放水,同學只要交了報告,就會有個及格的分數。不過,仍有認真撰寫的同學,讓我頗感欣慰。中國史課程(三國到唐末)資訊工程系四年級的林郁珍同學的報告,就是這樣的一篇。
林同學的報告寫得相當長,應在四千五百字以上,大大超過我所要求的至少一千字。這篇報告,字數雖多,閒言却少,似乎都出自肺腑,而且表述明暢。我無法全部記下,只能選錄其中的三個部分,再略加說明。首先,我選一段許多同學都提及,我在其他小文也多處述及的內容,不辭重複,因為它是課程的基本情況。

老師上課基本上以人物架構每個朝代,利用故事讓每個人物都活靈活現,不只是很表面的那些功績或事件,他們有異於常人的部分,但也跟常人一樣有各方面的情感,可能有自私、貪婪、野心,貪於享樂的惰性,也有心軟、同情、愛情、惺惺相惜的情分,經由故事彷彿把我們帶到了這些人物的身邊,看到這些人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會做什麼處置,為什麼這麼做,心裡可能在想些什麼,可能受到什麼時代因素影響,遇到了什麼樣的人,他們怎麼互動,怎麼提升自己,怎麼受到賞識,怎麼用人;又或是取得成功之後如何性情大變、剛愎自用、豪奢度日,一步步走向失敗。老師利用神入帶領我們進入以前的世界,領略人心的幽微。藉由這些人物活動,我們可以架構出當時的政治狀況、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和文化,體會局勢的演變。比起以前單薄的名詞,這樣學歷史有趣得多,是真的對於那些人物、那個時代有所感受或感動,才真的學到東西,把可以效法、借鏡的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唸過就忘。老師也用了很多錢穆、陳寅恪這樣的大師或是很多優秀的歷史家如何看某個時代、某個人物的資料,我們藉由這些材料欣賞他們是以什麼角度切入,他們看到了什麼」怎樣描述,如何用優美的文字表述其看法,用什麼樣的證據支持其論點。這些文本不只讓我藉由他們的文字去感受他們所看到的,也讓我非常崇拜他們的聰明,博學多聞和傑出的書寫能力;體會他們筆下俊人物的同時,也驚嘆他們的不凡。《通鑑》材料中常常有胡三省的注,總是寥寥數語切中重點,而且是在神入當時的局勢和人物性格所做出來的,沒有老師的帶領,我大概看不出其中的精妙之處,可能也無法體會其深意。經過老師的解說,覺得相當有道理,有眼睛為之一亮的驚喜感,深深欽佩他的理解與見識。

這段文字包括三個段落,先是她對課程的整體印象,一個學期的歷史課,以人物為主,看到了一些人物,以及人物的各個面向。歷史課講人物,主要考慮不是因為人物的故事多,同學喜歡聽歷史故事,講人物故事可以受到同學歡迎這麼簡單。我們要想到中國傳統史學,以《史記》、《漢書》之類的正史為主要典籍,而正史是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主,《資治通鑑》雖然是編年體,但仍以十七史為基礎;我們甚至可以說人物是中國史的主體部分,有著最豐富的材料,最精彩的叙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所在,理應是我們講授歷史時的重要依憑。其次是講述所用的方法,其實就是「神入」,本系列小文的前一篇〈歷史是時光的旅程(四)----觀看人物,神入體會〉中已有不少的說明,請參看。第三,林同學舉出了幾位大歷史家,像是錢穆、陳寅恪等的卓識,本課程選錄現代史家論述不多,林同學從幾篇精要文字中,感受到大學者的不凡,論證的不凡、見識的不凡,以及表述的不凡。特別又提到了為《通鑑》作注的胡三省,「寥寥數語,切中重點」,不是論證,不是記述,而是感受,一種讀史之時深入內心的感受,因之而產生的理解與見識,最有動人的力量。這些都是概念,或理論,應該舉些例子來談談吧,林同學也覺得應該如此,接著寫下:

整個學期下來,對於兩個形容詞印象特別深刻,分別是「很帥」和「很聰明」,老師很常用這兩個詞描述優秀人物,這是以前歷史課沒有的經驗,以前的歷史課不會告訴我們一個人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貌,得到的只有名字和事蹟。但老師這樣的形容詞一出現就加深了我對人物的印象,腦中也可以稍稍浮現出人物的輪廓。在講西晉和東晉時,帥和美這樣的形容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以前對於晉朝只有亂世、清談、偏安這幾個淺薄的印象,但這些各有風姿的優秀人物加深了我對這個朝代的了解,而不再只是沒有深度的幾個詞彙而已。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衛玠、王衍、劉琨、庾亮這幾位非常漂亮的人物,也看到他們的美不只是長相,還有更大一部分是氣質,一種內在涵養深厚、飽讀詩書和行為舉止永遠規矩風雅的氣質。

「萬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唐人羅隠的詩句透露對晉代人物的嚮往,近代美學大家宗白華撰〈論《世說新語》與晉人之美〉,從《世說》一書取材,闡釋晉人之美。晉人之美,緣何而來?答案應是士族門閥對子弟教育的嚴格要求,惟有佳子弟方能延續世族門閥地位於不墜。於是,要求至嚴,琢磨至精,俊美之子弟如玉樹生庭中,為家族做磐石。
我問同學:「中國歷史上最美的女子,當推西施,最美的男子是什麼人呢?」聽到最多的聲音是「潘安」。我說:「你們聽過衛玠嗎?」沒有回應,「聽過衛玠被看死的故事嗎?」有人點頭。我說:「衛玠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美的男子。」我依《晉書.衛玠傳》簡略講了衛玠的故事。衛玠五歲的時候,有一股特別清秀的氣質,祖父衛瓘是魏國名臣,極為欣賞,說,這個小孩將來必成大器,只是我老了,見不到他的成長。衛玠的母親用羊車載他去市場,看到的人都說好漂亮的小孩,好像是玉做的,大家都不買東西,都去看這個漂亮的小孩。這個漂亮小孩很會思考,問當時名士樂廣:「夢是什麼?」樂廣說:「夢就是想。」這個小孩說:「夢跟我平常的事都連不起來,怎麼是想呢?」樂廣說:「是有些連接,譬如你不會夢見乘車子進入老鼠洞,不會把鐵棍當韮菜吃。」小孩想了一個月,還是想不通,就病了,樂廣知道趕來,詳加解釋,小孩的病才好。樂廣說,「這個小孩,有疑問一定要弄清楚,不會留在胸中。」後來,衛玠娶了樂廣的女兒為妻。衛玠長大了,喜歡談玄理,但身體不好,母親不准他與朋友深談。社會上的名士們,只要有機會聽衛玠的談論,無不佩服他思考精細入微。西晉後期,衛玠見天下將亂,舉家南行,到豫章郡,見到了鎮守此地的大將軍王敦。衛玠與王敦、謝鯤談論了一整天,王敦對謝鯤說:「過去王弼在中原發表極其深刻的學說,今天衛玠也可以在江左提出極其精彩的見解,這種精妙的思想,我以為已經斷絕,今天看來得以繼續。我沒想到今天這個動亂的時代,還能聽到盛世時的議論。如果何晏也在,他一定為之絕倒。」王敦想留他,衛玠知道王敦的個性,不肯居於人下,不肯為國盡忠,就去了建康。建康的人聽說衛玠來了,都來看他,只要衛玠一出門,大家就爭著來看。一天,衛玠大概身體不適,又要出門,大家還是爭著來看,衛玠強打精神,過於勞累,也就一命鳴呼了,這就是「看死衛玠」的典故。
我問同學:「聽了這個故事,請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衛玠最美?」「長得非常好看。」「沒錯,長的好看是先決條件,只是長得好看嗎?」「氣質好。」「對的,氣質非但好,而且特別好,才稱得上美。但為什麼衛玠的氣質特別好呢?」沒人回答,我接著講:「是不是由於他的思想持別精細,可以談論非常玄妙的問題,提出精彩的見解。」同學似乎同意,我再問:「為什麼思考精細入微,就會有好氣質呢?」同學沒說什麼,我說:「考慮精細入微,多少反映內在修養的深厚,積蘊於內,映之於外,一種氣質之美,自然呈現。你們同意嗎?」沒人說不同意,我也相信不少同學真的同意這番解說。
再談劉琨,問同學:「知道聞鷄起舞的故事嗎?」已經很少同學點頭了。劉琨、祖逖,聽到鷄鳴,起來舞劍,其實並不是為了做大事,先要練身體;而是知道天下將亂,個人發展的機會來了,得做點準備。這不是我們談劉琨的重點。劉琨是西晉名士,詩、文、音樂等造詣均高,儼然是當時高級社交圈最受歡近的人物,當然也是石崇金谷園的驕客。八王之亂的八王之中,最為不堪的是趙王倫,劉琨的姊姊是趙王倫的「皇后」,劉琨當然要為趙王倫效命,趙王倫失敗,劉琨似乎未受牽連,依然受到名士歡迎。後來,胡族起事,中原板蕩,劉琨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建立漢族的基地,艱苦備嘗,仍忠心於晉室,未有割據一方之念,「劉越石之孤忠」遂為後世所景仰。這是背景,我說的故事是出自桓温,他率軍入關,退軍之時,從北方帶回一名巧作老婦,曾在劉琨手下工作。這位老婦一見桓温,便潸然淚下,桓温問她何故如此,她回答:「您看來很像我過去的主人劉琨。」桓温很高興,特地整理衣冠,再召她入見。這位老婦說:「臉形很像,但薄了些;眼睛很像,但小了點;鬍鬚很像,但顏色淺了些,身形很像,但矮了點;聲音很像,但女人味重了點。」桓温於是把帽子脫下,衣服換掉,昏昏然只是睡覺,不高興了好幾天。《晉書.桓温傳》的這一段記載,最能展現劉琨之俊美與帥氣,讓自詡英雄的人物追懷不已。我問同學,聽了這個故事,你能想像劉琨之美,與他在人們心中的特殊地位嗎?
關於庾亮,《晉書》本傳,簡單交代了他的出身之後,立即寫下了「亮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莊》、《老》,風格峻整,動由禮節,閨門之內不肅而成,時人以為夏侯太初、陳長文之流。」我們看到了一個帥哥,很有思想,講話有條有理,讓人聽之忘倦,他本人很喜歡道家哲學,修養也很深。他既端莊又優雅,無可挑剔,言行舉止都合乎禮節,家族的人受到他的感染董陶,不需整飭,也都規矩和諧。當時人把他列入曹魏時期頗令人欣賞的夏侯玄與陳群同一等級。晉元帝知道他的名氣,請他相見,看到庾亮的風格性情,意境高雅,過於原先的期望,對他十分器重。《世說新語.雅量》記載,大家看庾亮的風度儀表,永遠高雅,猜想是真的,還是裝的?而庾亮的大兒子,才幾歲大,平素表現就是如此,人們從這個小孩身上推知,庾亮本性即是如此,不是裝出來的。這段記載也很有意思。庾亮的故事之中,最能呈現時代特色的,應屬他見陶侃的那一幕。話說庾亮不聽王導等人的一再勸諫,執意削奪蘇峻的兵權,惹起了蘇峻的起兵,即所謂的「蘇峻之亂」。庾亮倉皇逃離建康,在温嶠的支持與引領下,去荊州向陶侃求救,陶侃對於庾亮早已不滿,公開說庾亮應為此事實責,庾亮很是不安。温嶠勸他放心,說,「傒狗(陶侃,傒人非漢族)我最知道,你只管去見他,我保證你沒事。」庾亮拜見陶侃,陶侃見到眼前這位人物的「風姿神貌」,印象立刻改觀,談了一整天,對庾亮欣賞得不得了。這個見於《世說新語.容止篇》的故事中,我們見到了一個人物整體的「美」,他的容貌、神采、思想、言談,一切的言行舉止,從內到外,無不優雅端莊,深刻細致。我們如能藉陶侃的眼觀看庾亮,就能看見有晉一代的絕美風華。
至於王衍,小時也是非常漂亮的小孩,頭上髮綁著兩個結的時候,去拜見山濤,山濤欣賞不已,說:「不知道是怎樣的婦人,能生出這樣的小孩。(何物老嫗,生寧馨兒!)」成人之後,以盛才美貌,聰明過人,善談玄言,名聲很高,手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更是為人羨稱。這樣的描述,很多書上均有提及,本文已嫌冗長,就不再贅述了。
其次部分,林同學在報告中提及我們課程中的「作業」,那是每週都有的二至三道的文本閱讀題。錄於下:

這個學期的作業,多半選自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比起一些難理解的古文要容易一些,加上老師在選文前面對於該段文字的看點與主旨均有描述,讓我在寫作業時比較能了解文本的重點。這個學的歷史作業是我求學生涯中少數不拖拉,總是盡快完成的經驗,以往常常要拖到靠近繳交的期限才動筆,但這次作業多半在下課後就會注意作業出現於平台了沒,常常很期待今天又能看見什麼樣的文本,以及哪種觀點講述一段什麼樣的故事,寫作業花的時間也隨著學期的進展而有所減少。一開始總是不大能抓到重點,常常回答了很多,但在老師檢討時總覺得自己的回答繞在老師說明的參考答案附近,卻沒有辦法簡明的切中要點。現在雖然有時會有錯,但好像有一些進步,可以比較靠近老師的想法,也比較簡短的回答了。在寫作業的過程中覺得范文瀾的文字非常精彩,雖然有時叙述上誇張和情緒化,或是與自己的想法有些差異,但依舊獲益良多。寫作業時除了老師提供的文本,也會上網多看些人物和其他資料,讓自己能有多一點的了解。雖然每週都有作業,但其實不會花太多時間,通常一小時內一定可以解決,但經由作業學到很多,花一些時間非常值得。

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是我喜讀的通史著作,只是這本書讀者已少,個人覺得非常可惜。我曾問過復旦大學歷史系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教授,讀過這本書嗎?他說,書架上有,但從未讀過,因為從未有人對他說這本書值得一讀。為什麼大家把這本文革時期未曾遭禁,發行量極大的書棄如敝屐呢?也許與范文瀾被認為是唯物主義史學大師有關,既然唯物史觀已被掃入垃圾桶,這個破鞋也該扔了。但是我們仔細讀讀,這本通史著作的指導思想,是就讀北京大學國學門時,師承劉師培、黃季剛、陳漢章等大學者,寫出《諸子略義》(1928)、《正史考略》(1931)、《文心雕龍注》(1932)《群經概論》(1933)這些書的中國傳統學術?還是很短時間,囫圇吞棗的馬列思想?我們只要稍稍想想,就可以知道,儘管此書充滿唯物史觀的名詞,但關鍵的解釋,仍立足於傳統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我所擬的文本閱讀題,每段文本之前都做了一百多字的說明,因為同學不大可能讀到此書,文本的由來與大意,必須略作解說。林同學喜歡讀這些文本,我很高興,特別是林同學能夠欣賞范文瀾漂亮的白話文,可見林同學具有文字的敏感力。撰寫至今仍為學界重視的《文心雕龍注》的范文瀾,文字上的功夫了得,不是他人所能企及。文本閱讀,主要是培養閱讀文字的理解力與回答問題時的思考力,只要捉住重點即可,不需回答太多,林同學經過練習,顯然可以掌握竅門了。
第三個部分,則與自我閱讀有關。林同學寫道:

講綱最後的「論述選讀」與學習平台上提供的指定閱讀文章,也都非精彩。我特別喜歡〈西晉的最後一幕〉那一篇。老師在裡面談的每一個重點都讓我學習如何從不同面向深入的去看待、分析一個精彩的歷史片段。我特別喜歡第一個重點:晉軍被石勒所殲的景象。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豐沛的想像力,覺得畫面就在眼前,還有呼嘯、哀嚎的聲音效果,真的好像置身其中,空氣中允滿了殺紅眼的野性和措手不及的絕望,這樣極度殘酷的場面也更襯托出了石勒的傑出,從來沒想過一個歷史的片段,經由想像力和文字可以變得如此生動,也讓石勒的不凡更讓我印象深刻。這些文本要花一點額外的時間學習,但真的能有不少收獲。

林同學提到每一講的講綱最後的「論述選讀」,這是近一年的新增內容,目的仍在鼓勵同學閱讀。由於作業的文本不宜太長,以四、五百字為適合,稍長的篇幅,稍豐富的內容,無法以這樣的形式呈現,終究可惜。於是在講綱最後選錄一千多字的文章,供同學自行閱讀,為了不增加同學的課業負担,聲明此一部分不列入考試範圍;上課口頭問過,你們讀了這些嗎?回答很冷落。林同學讀了,而且覺得有收獲,那我就把我所選的篇名記於下,謹供參考。「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曹操」,取自郭沫若,〈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諸葛亮與西南」,取自陳登原,《國史要聞》;「西晉的文學」,取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綜論魏晉佛法興盛之原因」,取自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取自田餘慶,〈釋王與馬共天下〉;「洛陽與北魏」,取自陳登原,《國史要聞》;「觀我生賦」,取自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朝政治的思想淵泉」,取自錢穆,《國史大綱》;「隋代的音韻學」,取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玄武門事變與徐世勣」,取自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唐代的外國人」,取自謝勒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
林同學又提到,指定閱讀諸文中,她最欣賞的一篇拙撰〈西晉的最後一幕〉的第一個重點,,那我不妨也選錄於下,謹供參考:
第一個重點講到晉軍被石勒追上,石勒用騎兵將十幾萬的晉軍團團圍住,不斷攻殺。被圍的晉軍似乎一籌莫展,完全處於挨打狀態,非但無法突圍,甚且亂成一團,自相踐踏,結果是死屍堆積得像山一樣,被石勒完全消滅。這是一個最概括的描述,也是一個最簡略的圖像,幾乎沒有任何細節可言。如果說這個景像由於欠缺細節而過於模糊,那我們只能啟動想像力來加以補充。
譬如,我們可以想像晉軍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石勒所率騎兵突然追上,晉軍驚慌失措,士兵找不到將領,將領找不到士兵,人人大呼小叫,像是無頭蒼蠅,到處亂竄;接著,奔馳而至的石勒鐵騎,面對幾無還手之力的晉軍肆意殺戮,胡人殺紅眼睛時的得意呼嘯,與漢人臨死之前絕望哀嚎,交織成最為原始的,野獸一般的吼叫,充斥戰場的每一個角落;最後,血染的大地,重歸寂靜,只見橫七豎八的屍體,堆積如山。這樣想像出來的圖像,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石勒突然追上晉軍,晉軍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才遭到慘敗。我們不要忘了,這支晉軍也是名將勁卒所組成,也是在八王之亂中久經戰陣的隊伍,縱然敵不過石勒,也不至於如此潰敗。所以,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石勒善於用兵,他能夠設計出高明的戰略,也能夠在戰場上指揮若定,克敵致勝。縱然史料中沒有提及他的用兵計謀,我們也能夠相信,石勒的計謀是大勝的主要因素。
這篇小文,發表於《歷史月刊》第207期(20054月號),已是十多年前的舊作了。那時寫了一點普及性的小文章,投給《歷史月刊》,編輯李小姐收到即發,還說她蠻喜歡這些小文的。《歷史月刊》停刊後,所寫此類小文,只能投大陸天津的《歷史教學》,雖然也得到鼓勵,終究寫得少了。
 讀歷史要用想像力,林同學提供了一個小小的例證。

                                                  2016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