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力抗權奸志不移,東漢李固與杜喬

    東漢的歷史,明章之治之後,逐漸步入衰途,而且脚步愈來愈快。到了桓帝與靈帝時代,已是滅亡的前奏,當然這是一段逐漸演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仁人志士,感到種種問題必須解決,許多錯誤必須改正。但是,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把國家社稷推向黑暗的深淵。讓我們就選一個段落,看看發生在那時,關於李固、杜喬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應該稍作交代。我們知道,明帝章帝之後,是和帝與安帝。安帝延光四年,西元一二五年,安帝崩。北鄉侯劉懿即帝位,不久病重,宦官孫程等擁立安帝之子濟陰王劉保,喋血宮庭,清除反對者,即皇帝位,年僅十四,即順帝。

      學術優長,議論精要;平定盜賊,處事有方

    順帝初年,朝廷不免動盪,司隸校尉虞詡等,薦舉賢良,期盼朝政清明,國泰民安。我們故事的主角李固,也就在《通鑑》卷五十一,永建二年(一二七)出場了。他寫了一封信給被薦舉的黃瓊,大意是,你如果想獨善其身,就隱居山谷,既然出山,就應該為了百姓,有所作為。有人徒有虛名,不會做事,就像最近徵至朝廷的南陽樊英,實在讓人失望。黃瓊曾隨父親在朝中一段時間,熟悉典章,在廟堂的發言,他人無以反駁,所提出的意見,順帝頗為採用。這段記載也見於《後漢書,黃瓊傳》。《通鑑》接着對李固略作交代,他是朝中大官李郃的兒子,讀書求學,不用本名,騎着驢子,負笈從師,不遠千里。他的學問很好,稱得上是大儒。四方有志之士,因為他的名聲,也來跟他讀書。他在太學的時候,定省父母,都走後門,不讓友朋知道他的父親是大官。這段事跡也見於《後漢書,李固杜喬傳》。

    順帝陽嘉二年,地震、山崩、火災。天子下詔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公卿推舉李固對策。他的對策大意是:「天地自然,關乎政事;地震火災,都是天心示警。古人講求有德有命,今人所求錢財權力。於是,不見淳厚風俗,惟有嚴刑重罰。今天外戚梁氏,無妨尊以高爵,但其子弟,不應任以大官;明章之時,不是如此。應該權去外戚,歸於國家。先聖法度,必須堅守,政教一失,百年不復。今天,助天子治天下的,外有公卿尚書,內有宦官太監,必須遵守本朝號令。寬縱不法,則壞人動心,競相爭利,則仁義蕩然。應該召請大儒,共商國是,高明的意見付之實行,宦官權重應予裁減。如果作到,輿情稱贊,天下可致太平。」順帝重視他的意見,有所採納,太監宦官不敢囂張,朝廷肅然有序。當時,權在太后之父梁商,他個性柔和,李固勸他辭退權力,梁商不允。

    順帝永和年間,荊州盜患嚴重,經年未能平定。朝廷遣李固為荊州刺史,他一到任,即派人到各處視察,而且與盜賊接觸。盜賊若洗手歸正,即赦其前罪。於是盜帥夏密等,帶着大小頭目六百餘人,自縛請罪。李固一律赦免遣還,囑其自相召集,宣布法令。半年時間,盜賊皆降,州內清平。接着太山盜賊屯聚,郡兵千人,不能平服。梁冀任命李固為太山太守,李固一到,罷兵歸農,以恩信招誘,不到一年,盜賊皆散。可見李固不是只有議論,而是能夠將理念加以實踐,處事有方,成效卓著。

    李固遷將作大臣,上書言事。大意有:我聽說,各種氣之中,清者是神,各種人之中,清者是賢。所以,養身需練神氣,治國需用賢人。今天朝廷,看到天子身旁備位顧問的侍中,年紀都很輕,沒有一位飽學宿儒,讓人嘆息。應該召回楊厚,重用黃瓊。他又推薦光祿大夫周舉,才德兼備,可以提供好意見;侍中杜喬學問好,人正直,是當世良臣。另外還推薦楊倫等人。天子下詔徵召楊倫、楊厚,升遷黃瓊、周舉,以李固為大司農。

    沖帝即位,以李固為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務。次年沖帝崩,李固以清河王劉蒜,年長有德,應立為帝,對梁冀說:「今天立新皇帝,應該年紀大有德行的。希望您能仔細考慮,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是我們的榜樣。鄧太后立殤帝,閻太后立北鄉侯,因為他們年幼,都是失敗例子。」梁冀不同意。當時梁太后信任宰輔,李固的意見, 每蒙採納,例如,宦官用事,逐出朝廷。梁冀猜忌,儼然以李固為對手,爭奪權勢。

      性喜遊樂,不遵法度;外戚掌權,污亂朝政

    梁冀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梁商的兒子。這個人,肩膀總是斜斜的,眼睛瞪着直直的,說話含含糊糊,書寫計算只有基本能力。從小喜歡遊樂,長大又嗜酒,精於各種賭博。經常胳膊上架着老鷹,帶着獵狗,騎馬比誰快,鬥雞論輸贏。

    順帝永和元年,任河南尹,行事恣暴,不守法度。父親梁商的客呂放,對梁商說了梁冀的不足與缺失,梁商責備梁冀,梁冀就派人把呂放殺了,假託仇人所為。為了避嫌,請任呂放弟呂禹為洛陽令,再藉故殺了呂禹全家及賓客百餘人。

    梁冀還另外一面,不妨一提。梁冀妻孫壽,美艷妖冶,打扮新奇,如:眉細而曲,目下若啼,髻偏一側,齲齒而笑,總總妖態,引領時尚。梁冀也不遑多讓,戴小帽,折上巾,握大扇,後裾曳地,也是怪里怪氣。梁冀就是這樣一個貨色,正是李固的對頭。

    順帝時,任官浮濫,李固掌政,罷去百餘人。這些人依附梁冀,上書朝廷,誣蔑李固。說他假公濟私,好像正直,其實邪惡,離間外戚,壯大私黨。天子駕崩,百姓哀泣,他却擦脂抹粉,搔首弄姿,哀傷之心,一點也無。自從他當上太尉,東南盜賊跋扈,千里蕭條,民眾悲苦。兒子的罪過,莫大於累及父親,臣子的惡行,莫大於詆毀國君。李固的罪行,應處死刑。梁冀拿去給太后看,太后完全不採,李固無事。太后何以不採?不是偏袒李固,而是明白事理。

    質帝雖然年幼,相當聰慧,有一次說梁冀是跋扈將軍。梁冀忌恨,知道難以操控,先下手為強。令人在食物下毒,質帝很難受,召來李固。李固問怎麼回事?小皇帝說,吃了麵條,肚子好痛,想喝水。梁冀在旁,說不行,喝水會吐。沒多久,又是天子駕崩。

    找那位王子來繼承大位?李固邀請博學明經的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共同商量。還寫了信給梁冀。「天下不幸,又遭大憂,今天要立皇帝,太后關心,將軍用心,必定作出最好選擇。過去都是詢訪公卿,廣求眾議,希望能夠上合天心,下應民意。但是,這件事極其重要,又非常困難。悠悠萬事之中,這件事最重要,國家是興是亡,就由這件事決定。(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亡,在此一舉。)」

    梁冀把當朝大官都找來商議,李固、胡廣、趙戒、杜喬,都認為清河王劉蒜,名聲很好,又屬近親,最宜擁立。此時,蠡吾侯劉志正要迎娶梁冀的妹妹,梁冀想立劉志為帝,一時無法作成決定。當天晚上,大宦官曹騰到梁商家,對他說:你大權在握,手下賓客為非作歹,清河王性嚴明,立為天子,你就慘了!若立蠡吾侯,就可常保富貴。次日廷議,梁冀一臉凶狠,言辭激烈。胡廣、趙戒嚇壞了,其他大臣也紛紛贊成劉志。只有李固、杜喬堅持原議。梁冀憑着多數支持,大喊一聲「罷會」,劉志當上皇帝,就是漢桓帝。

    一年之後,劉鮪謀立清河王為帝, 梁冀指與李固、杜喬有關,將李、杜下獄。李固門生上書,說明與李固無關,太后同意,赦免李固。李固出獄,百姓歡欣,京師轟動,梁冀大驚,認為非除去不可,堅持李固有罪,將李固處死,年五十四歲。

    李固在行刑前,寫了給胡廣、趙戒的信:「我受國恩,力求報答,要扶持王室,作到像文帝、宣帝那樣。沒想到梁冀誤謬,你們又跟從,好事變壞,可以成功,但是失敗。漢家衰亂,就從今天開始。你們官高祿厚,看到危險,却不出手援救。國家衰亡,此等大事,將來必見於史書,好的史家必然公正無私。我已盡力,作了該作的事,也沒話可說了。」胡廣、趙戒讀到,「悲慚,長嘆流涕」。若問二人何以悲慚,是:李固真是寃枉,李固令人敬佩,還是感到兔死狐悲,還是自責貪生怕死?請想一想。對的,自責貪生怕死,只有長嘆流涕。

      奏舉李固,志同道合;不恥梁冀,暴屍城北

    杜喬是一位怎樣的人物?杜喬是河內人,年輕時舉孝廉,入司徒楊震府內任職。楊震就是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聞名的「關西孔子楊伯起」。(按:《後漢書.楊震傳》作「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再任南郡太守,進入朝廷,遷侍中。

    順帝漢安元年,以杜喬為光祿大夫,巡察兗州,奏舉太山太守李固,為政天下第一。糾舉陳留太守梁讓,陰濟太守汜宮,貪贓千萬以上。梁讓是梁冀的叔父,汜宮是梁冀的密友。杜喬回到朝廷,遷大司農。當時梁冀子弟五人,以及宦官,無功受封賞,杜喬上書批評,有曰:「昔人有言,古代明君,賞罰依照功過,末世昏君,賞罰只看關係。今天梁氏一門,年輕子弟,入朝作官,無任何功績,却得到封賞,情況浮濫,至為可憂。這樣下去,不止有傷政事,甚或導至亂亡。」書奏呈上,無人理睬。

    桓帝建和元年,杜喬代李固為太尉。桓帝將娶梁冀妹,梁冀下令準備厚禮,杜喬以不合體制,不聽。梁冀又要他舉汜宮為尚書,杜喬拒絕。這時李固已廢,政風污亂,唯有杜喬守正不阿,為海內正直人士希望所寄。清河王事件,梁冀指李固、杜喬與劉鮪勾結,立案調查,梁太后素知杜喬忠忱,只答應免去官職,梁冀更為生氣,叫人脅迫杜喬,若不自我了斷,妻子也將不保。杜喬不理,梁冀直接捕杜喬入獄,即加殺害,妻子遣歸故鄉。並且將李固、杜喬暴屍城北,家屬故人都不敢前來看視。杜喬故吏楊匡知悉,連夜趕到洛陽,守衛屍身,驅趕蠅蟲。並請准予收葬李、杜二公。梁太后同意,得以依禮殯殮。

      李杜義重於生,至矣社稷之心

    唐代李、杜,名聞天下;東漢李、杜,只是曖曖內含光,幾乎無人知悉。王夫之《讀通鑑論》未提及,錢穆、范文瀾著名通史,亦無著墨。但當時人們却視為國家忠賢,感懷至深。

    桓帝建熹七年,梁冀被誅,宦官當道,朝政仍然混亂。黃瓊年老病重,上書進諫。列舉當時政事,諄諄告誡,述及李、杜:「故太尉李固、杜喬,據事直言可謂忠,盡力輔佐即是德。為了國家社稷,不顧自身安危,提出諫言讜論,遭到殘虐對待,身死而且暴屍。賢明之士以及普通百姓,無不哀痛,氣氛悲傷而且憂懼。」(《後漢書.黃瓊傳》)可見當時人們的深刻感受。范曄記述二人之事,亦深受感動,撰寫史論,既追念前賢,亦啟示來者,頗可一讀。茲先用白話叙述,再附原文於後,以為結束。

    可以稱為仁人的,言行必然深合道理,當然不是求名為己而已。乃是擬定去就規則,端正天下風氣,活著依於理,死時合於義。如果只是求義則害命,只求活著則違義。專為事務所困則無智,專為一己著想則損仁。如果作該作的事,可以捨棄生命;生命重於該作的事,可以保全生命。在上者所作殘虐有失君道,在下者也只能盡忠職務以守臣節。臣盡節而死,就是殺生成仁,不是為了活著而違背原則。順帝、桓帝之間,三次決定繼統國君,太后主政,壞大臣在旁虎視。李固秉持自己職權,據理力爭,竭盡一己之力,他難道不知這麼作會遭到大災難?但他既然任高官,膺重任,就必須盡責。看他發言時,大義凛然。給梁冀的信,雖然已無作用可言,唯有盡己之力,直到最後,他為社稷之心,可謂達到極點。再看看胡廣、趙戒,好像一坨大便。

    夫稱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哉,將以定去就之槩,正天下之風,使生以理全,死與義合也。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騫義,專為物則害智,專為己則損仁。若義重於生,舍生可也;生重於義,全生可也。上以殘闇失君道,下以篤固盡臣節。臣節盡而死之,則為殺身以成仁,去之不為求生以害仁也。順桓之間,國統三絕,太后稱制,賊臣虎視。李固據位持重,以爭大義,確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觀其發正辭,及遺梁冀書,雖機失謀乖,猶戀戀而不能已。至矣哉,社稷之心乎!其顧視胡廣、趙戒,猶糞土也。

                                   2024年10月4日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天下大亂人相食,孝心義行載史冊

    孔子說:讓父親有尊嚴,這是大孝。父親有尊嚴的極致,就是可以在宗廟祭祀,得以陪祀上帝,如同周公之祭文王。(孔子曰:「夫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李賢注:配天謂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子路說:「貧窮的人好可憐,活得很辛苦,死了無以葬。」孔子又說:「陪著父母過清苦的日子,就是孝子。(啜菽飲水,孝也。)」鐘鼓不是音樂的根本,但樂器不可無;對父母和顏悅色,做到不容易,也要盡力奉養。只講樂器,失掉了音樂,但音樂還是要樂器來演奏。只想供養親人,但所行不義,只是讓親人憂傷,這不是孝行。自己奉公守法,得到奉祿以養親,就很好。所以說,奉養親人做到最高,如同周公祭祀文王。如果說,盡力做到最好,即使如子路以清簡的祀物,比東鄰的豐盛,還要甘美。如果感到供養太薄,弄些不義之財,只為親人蒙羞。做事真心誠意,得到豐厚俸祿以養親,才是應有的奉養之道。
    打開《後漢書》卷三十九,迎面就是這樣一篇講奉養親人,實踐孝行的大文章。明明可以放在卷末,作為史論的引言,闡釋人物的表現,為何置於篇首?范蔚宗的這番調動,不為無因,必有深義。其實我們稍作思考,也能想到,撰者無非指出「孝行」的意義。正如李賢引《孝經》、《禮記》述及者,有如:「孝子者以和顏悅色為難也,非謂三牲而已,然不可闕甘旨。」,「不義而崇養,更為親憂,是孝之累也。」以及「不以道求祿,固可恥也。」
      毛義薛苞,孝行典範
    東漢之初,廬江毛義,家裡很窮,他却以孝名聞地方。有一人名張奉,聽到毛義大名,特地前來拜謁。剛剛坐下,官府公文送到,將毛義從安陽縣尉升為守令;毛義捧著升遷的公文,喜形於色。張奉是一位崇尚志節的人,看在眼裡,很不是滋味,感到不應該來拜訪這個虛有其表的人,就告辭離去。
    毛義母親過世,他依禮辭去官職,穿上喪服,朝廷升他為縣令,他一切依禮行事。後來舉賢良,可以到朝廷作官,毛義不赴。張奉知道了,喟然而嘆,說:「賢明的人,深不可測。過去拿到升官文書而高興,是因為家裡貧窮,得到陞遷,可以讓親人高興,這也是曾子所說:『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
    漢章帝時,下詔褒揚毛義,賜穀千斛。地方官員按時訪問,賜以牛酒。毛義壽終於家。
    漢安帝時,住在汝南的薛苞,努力讀書,篤行不倦。母親過世,哀痛至深,聞者感動。父親續絃,這位後母不喜薛苞,把他趕出家門。薛苞白天晚上,哭著求情,老爸後母,拿起棍子,趕他出去。他就住在附近小屋,每天還是回家灑掃,老爸很生氣,把他趕得更遠。他還是每天前來,向父母請安。過了一年多,鐵石心腸的老爸後媽,也軟化了,把他接回家住。父親過世,他遵行最為哀痛的禮儀。
    一家之主過世,子弟都要分得家產,遷居異地。薛苞力勸,無法阻止。奴婢他選年紀大的,因為我與他們共事已久,你們無法使喚。土地房舍,選荒涼陳舊的,那是少時耕種居住,已有感情。器物也是只取舊的,用習慣了,順手好使。弟弟侄子,守不住產業,只要開口請求,無不給予接濟。
    薛苞名滿天下,朝廷禮敬,拜為侍中。薛苞一到,即以身體不適,請允辭官歸里,甚至以死懇求。皇帝下詔同意回家養病,禮敬如同毛義。年八十餘,無疾而終。
范曄寫道:像毛義、薛苞兩位,其心中所念,發於至誠,見於行為,感動眾人,名滿天下。可以說是得美名、拜高官、受禮敬。也就是「孝養」的展現。至於江革、劉般等人的義行,也出於同樣的理念。
    毛義、薛苞的孝行,在傳統中國社會,是私塾老師必然講述的內容,也是道德教育中的著名故事。請問:今天還有人聽過嗎?如果沒有的話,可知我們與傳統文化之間,不是沒有距離,。
      劉平趙孝,臨盜讓生
    本傳中的人物出場了,首先是劉平。王莽時擔任菑川縣令,治績佳良,郡中有強盜,他去平定,處理得很好,名聲很高。更始自立為帝,天下大亂。劉平的弟弟劉仲為賊所殺,這股盜賊又突然來襲,劉平抱起了劉仲的遺腹女兒,留下了自己的兒子,母親想要也帶著孫子,劉平說,我們沒法帶走兩個小孩,弟弟不可以沒有後人。三人躱在荒野濕地中,劉平出外覓食,為餓賊捉住,要把他煮來吃(烹之)。劉平向賊叩頭,說我為老母出來找食物,我不回去老母會餓死,能否先讓我回去,我再來向你們報到,任你們處置,說著就哭了。這些餓賊受到感動,說那就帶些野菜回去吧。劉平侍候老母畢,說我與他們有約,必須再去他們那裡,不能欺騙,就再赴賊中。這些餓賊看到這個人居然還敢回來,大為驚訝,說我們聽說世上有「烈士」,今天見到了,你回去吧,我們不忍心吃你。
    劉平後來在濟陰太守劉育手下任職,劉育上書推薦劉平,朝廷任劉平為全椒縣令。施政照顧百姓,百姓十分感念,儘量為公效力。刺史、太守前來巡視,見獄中無囚犯,人人安居樂業,找不出缺點,留下詔書就走了,劉平也因病辭官。
    明帝初年,尚書僕射鍾離意上書,推薦劉平、王望與王扶。說:「此三人年滿七十,性格恬淡,所在之處,民眾感化,有心向善。他們的修身工夫與所為義行,應該立身朝廷,表率群僚。我談不上知人,只知道推舉賢人是應有的義務。」朝廷下詔,徵召三人為議郎,明帝多次接見。劉平陞遷侍中,再拜宗正,劉平也推薦名士,在位八年,辭官歸里,卒於家。
    王望自議郎外派,任青州刺史,名聲很高。當時附近州郡,乾旱成災,百姓逃荒。王望巡行,見到逃荒者約五百人,光著身體,挖野草為食。他就不經請示,打開倉儲,拿出布帛糧粟,以供衣食,隨即報告朝廷。明帝以王望未經奏請,擅啟倉儲,要百官詳議其罪。公卿認為法有常規,不允擅啟,應依法處理。鍾離意獨排眾意,說:「春秋時代,華元、子反是宋、楚良臣,未經君命,使二國構和,《春秋》視為美談。今天王望為了作應該的事,不顧可能的罪愆,把人的善心展示出來。如果施之以法,罪加其身,不顧他憐愛百姓的本意,也就違背了朝廷要百官愛民的宗旨。」明帝立即赦免其罪,且有所嘉獎。
    王扶,年少行止端正有節,客居琅邪,附近居民,都受到他的感化。後來到朝廷出任議郎,見到同僚,恭恭順順,什麼話都不說。他性格沈靜,心中明白,任何不應該的事,他都不作,聲望很高。明帝之時,光武帝侄孫劉復撰〈漢德頌〉,稱贊他是當世名臣。
    趙孝是沛國人,王莽時,父親任屯田北邊的田禾將軍,趙孝跟在父親身旁。回家鄉時,身著布衣,挑著擔子,步行到家。趙孝又從長安回北邊,經過郵亭,郵亭長知道田禾將軍之子要路過,特意灑掃以待。趙孝到了,郵亭長不許他入住,只問他:「田禾將軍的兒子,從長安來,你知道什麼時候到嗎?」趙孝說:「三天後吧。」說完就上路了。
    天下大亂,民人相食,趙孝的弟弟趙禮為餓賊所擄。趙孝知道,親至賊窩,說:「趙禮餓了好幾天,乾乾瘦瘦,不如我肥胖,你們吃我吧!」這些餓賊聽了,大感驚訝,面面相噓,有一餓賊說:「我們也不想吃人,你先回去,給我們帶些糧食來再談。」趙孝也籌不到豐足的糧食,再去求賊,願意以身代弟。這些餓賊仍然訝異不已,就讓他帶回趙禮。地方人士大為欽佩,州郡徵召,並向朝廷薦舉孝廉,趙孝都不應。
    明帝時,辟召太尉府,天子早已知道他的表現,詔拜諫議大夫,陞侍中,又遷長樂衛尉。也徵趙禮為御史中丞,趙禮恭順謙和,行事作風,同於乃兄。明帝尤喜趙禮,每十日在衛尉府召見,宴飲盡歡。幾年後,趙禮卒,明帝令趙孝與屬官送喪歸鄉。一年後,趙孝也辭官歸里,卒於家。
    同時,汝南王琳,十歲喪父。時遭大亂,百姓逃命,王琳與弟王季獨守父親廬墓,號泣不已。王季外出,為赤眉所捕,餓賊要把他吃掉,王琳自己縛住雙手,願代弟先死。餓賊憐憫,放他們離去。於是揚名鄉里,朝廷徵召司徒府,他到了不久,推薦他人,回到故里。
    琅邪人魏譚,也為餓賊所捕,幾十人綁在一起,依次烹煮。賊首看魏譚一付忠厚老實的樣子,就叫他當火伕,煮人肉,晚上仍加綑綁。有一賊名夷長公,對他特別有好感,解了他的縛綁,叫他逃命。他說:「我為你們煮人肉,也可以分得一點,大家都在吃野菜,不如吃我的肉。」不肯逃命。夷長公說,這樣好了,我們兩人一起逃走吧!於是他逃過一劫。明帝時,魏譚在一位公主家裡負責事務。
    齊國倪萌,梁郡車成,都與兄弟一起落入餓賊手中,他們都是兄弟爭相捨命,看得餓賊感動不已,也都釋放了。
      淳于仁孝,江革巨孝
    北海人淳于恭,善說《老子》,不慕榮名。家有果樹,有人盜採,他還幫助。見到田地有人偷刈,他躱在田中,不讓竊者看到。清靜淡泊,與世無爭, 鄰里受其感染,風俗淳良。
    王莽末年,年成不好,饑民成為盜賊。淳于恭的兄長淳于崇為賊所擄,將烹之,淳于恭請代兄而死,賊不忍,兩人都放回。淳于崇死,他撫育孤幼,親自教課。侄兒不盡力,他執杖打自己,侄兒感悟,改過向學。天下大亂,盜賊處處,百姓不事生產,淳于恭仍力耕不懈。鄉人說:「天下大亂,生死未知,何必自苦。」他說:「不然,我得不到收成,他人可以得到,不也是很好嗎?」州郡徵召,不應。隠於山澤,所作所為必依禮度,光武帝時,朝廷屢屢徵召,皆不應,隠於琅邪山間數十年。
    章帝時,下詔褒美淳于恭德行,徵至朝廷,拜為議郎。章時時引見,訪談政事,至為禮遇,所薦名賢,無不徵用。淳于恭論政事,都以道德為本,章帝無不稱善。卒於官,賜穀千斛,刻石於閭。
    江革是臨菑人,年少喪父,與母獨居。天下大亂,盜賊四起,江革携母逃難,歷經艱險。遇到可以採拾之處,常逢盜掠。江革哭著求賊,說有老母等待,詞意懇切,足以動人,雖盜賊亦感嘆敬佩。非但不忍侵奪,甚至告以避賊之策。江革到了下邳,身無分文,破衣敗履,為人傭作,供養母親,所需之物,無不具備。
光武帝末年,江革回到臨菑,鄉里間的活動,江革以母親已老,不耐震動,親自輓車載母參加。因之得到「江巨孝」的名號。太守備禮徵召,江革以母老不應。母終,思念不已,常寢於冢廬。喪服期盡,不忍脫去。
明帝初年,舉孝廉為郎,補楚國太僕,月餘辭去,楚王劉英派屬官追及,不肯返還。章帝初年,太尉推舉江革賢良方正,再遷司空長史。章帝對他十分禮敬,朝會之時,遣虎賁抶持,時有賞賜,恩寵至豐。朝中重臣馬廖、竇憲也另眼看待,稱頌之外,贈以重禮。江革既無回覆,也一無所受。章帝聽說,更加敬重。後因病請求退休,回到家鄉。
章帝元和年間,想到江革,下詔齊相,問及江革情況如何?言及孝是百行之冠,眾善之始。國家榜樣人物,都會想到江革,賜穀千斛以「巨孝」。每年長史慰問,致贈羊一頭,酒二斛。如不幸去世,祀以中牢。為是,「巨孝」的名稱,行於天下。
 孝義所感,盜亦有道;道之根本,在於性善
我們閱讀的是《後漢書》卷三十九,標題是: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依據主題,天下喪亂,民人相食的,只有劉、趙、淳于、江諸人。打開《通鑑》,稍作瀏覽,我們看到與主題有關的人物之前的毛義與薛苞,見於卷四十六,章帝元和元年與卷五十,安帝建元元年。而且與《後漢書》內容幾乎無異。可知毛、薛二人事蹟非常著名,《通鑑》編者,不能遺漏。至於其他人物,僅劉平一見卷四十四,明帝永平三年,述及他在全椒的治績。可知是因為明帝建北宮,鍾離意勸諫:「宜且罷止,以應天心」,明帝「敕大匠止作諸宮,減省不急。」的君臣互動時,順便提及。可知我們閱讀的正史記載,因史書性質不同,未見於《資治通鑑》。然而,天下大亂,盜賊遍野,民人相食的時代慘況,《通鑑》亦未遺漏。如卷四十,光武建武二年,「三輔大飢,民人相食,城郭皆空。」以及卷四十一,建武三年,「浮城糧盡,人相食。」等。
范曄撰寫此卷,從「孝」的觀點着手,先闡明「孝」的意義,進而舉出最為艱難狀況下,孝子的表現。為父母,為兄弟,盡己一人之力,可謂達於的極至,固然應記於史傳,永誌不忘。但蔚宗之另一重點,似乎尤應注重,即餓賊為孝義所感,不再加害。其時,「百姓飢餓,黃金一斤,易豆五升。馮異軍士,悉以果實為糧。」(《通鑑》卷四十一)這些餓賊,想必連果實也無,只有擄人’烹之以充饑。
但是,這些餓賊也是人,他們也有感情,見到眼前充滿孝悌之心的那一幕,無不動容,憐憫之心油然而生,作出了合理的決定。多挨幾天餓,也不敢冒犯人世間的根本規矩,因於他也是人,不是禽獸。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任何一個生長在文明社會的人,都有基本的人性。若問人性宜作何解?答曰:人性本善。
范曄為我們留下了這些故事,相信他著筆之際,必然深受感動。決定將這些餓賊義行的篇章,置於毛義、薛苞之後,劉般、周磐、趙咨之前。構成史書叙事中,頗見特色的畫面,也是史家悲天憫人情懷的具體表現。
                                     2014年9月25日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東漢雲臺榜,武將第一人:廣平侯吳漢

    東漢明帝感念前世功臣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此外加上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四人共三十二人太傅高密侯鄧禹居首第二位即大司馬廣平侯吳漢二十八人中武將為數不少可知中興過程戰事頻仍武人之力居功厥偉吳漢居武將首位必有其理似可一說

 

    出身貧寒讀書不多勇決剛強善於謀略

 

    吳漢南陽人家裡很窮先在地方當個基層的亭長王莽末年因事逃亡到了漁陽作起販賣馬匹的生意往來北方各地交結豪傑更始自立為帝派韓鴻巡視北方有人向韓鴻推薦吳漢說吳漢是一個奇士可以與他商量事情韓鴻召見相談甚歡十分高興就任他為安樂縣令

    這是吳漢的出場亮相我們可以看到他沒讀過什麼書從基層作起為人豪爽有正義感因之流亡他鄉到了北方販馬經商事業順利結交豪傑名聲鵲起可見他是一個學問不好但天資聰頴勇於任事善於交友的草根型傑出人物

    天下大亂王郞竄起北方不寧吳漢心中唯有劉秀可以成事就對漁陽太守彭寵說:「漁陽上谷的突騎天下聞名如果結集二郡精兵依附劉秀進擊王郎可以成就功業。」彭寵同意但他手下卻想依附近在咫尺聲勢不小的王郎吳漢怎麼辦呢他獨自外出正在傷腦筋時見到一個書生就叫他過來請他吃飯問他目前天下情勢書生稱贊劉秀頗得民心所過之處郡縣歸附王郎在邯鄲偽稱劉氏人們都不相信吳漢聽了心生一計假冒劉秀來信並請這位書生上呈彭寵並將所知情勢順便報告彭寵心中同意找來吳漢商量就作了決定派吳漢率騎兵與上谷聯南向進攻擊敗王郎吳漢到廣阿拜見劉秀劉秀拜吳漢為偏將軍封為建策侯

    吳漢依歸劉秀為之盡力劉秀力量為之大增關鍵人物只是一個無名書生這是歷史的偶然嗎應該不是這個書生雖未留名青史但却代表讀書士人的普遍看法事功的建立歸於偶然因素殊無可能

    吳漢這個人讀書不多樸實正直言辭也很簡要有時甚至不能完整描述鄧禹和其他將領都有所知悉多次向劉秀推薦劉秀召見留在身旁

    劉秀想徵發幽州兵問鄧禹誰最適宜鄧禹說;「我與吳漢談過幾次知道此人勇決剛強而且善於謀略其他將領都比不上。」劉秀即拜吳漢為大將軍發北方十郡突騎更始所命幽州牧不應命吳漢趁其無備將之斬殺奪其兵馬北方城邑無不震駭即派兵歸順吳漢與劉秀會合之時吳漢所率兵強馬壯軍容甚盛看到的人都說率領這支大軍不會輕易拱手讓人吧吳漢到了幕府呈上兵籍簿冊將領紛紛請求分得若干劉秀就說,:「你們不是說他不給別人嗎怎麼你們又向他要了呢?」講過閒言閒語的將領都很慚愧這裡我們看到同為武將胸襟氣魄的寬闊與狹隘就決定了恢宏主帥與瑣屑下僚的不同身影

 

      平定諸賊斬公孫述立身朝廷謹慎規矩

 

    這時更始派尚書令謝躬率六將攻王郎未能平服劉秀率軍至兩方結合謝躬處事勤勉周到劉秀稱他真是一個好官員但雙方矛盾仍然深重最後吳漢趁謝躬率兵在外買通其手下待他回城將他殺死謝躬的妻子曾對他說:「你與劉秀其實不能相容你却聽他的空言虛語不知提防就會栽在他手。」史家為什麼記下這句話然說明女子之聰慧往往非男子之所及但也清楚呈現當時群雄之間的複雜關係

    劉秀平河北賊吳漢等諸將奉圖讖之書上尊號劉秀即位拜吳漢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光武帝建武二年漢率朝中八將共擊檀鄉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帝派使者封吳漢廣平侯食邑四縣再與諸將擊破西山河內諸寇光武親臨勞軍吳漢再進兵南陽轉戰各地無不克捷

    次年又率諸將擊青犢於軹西圍蘇茂於廣樂劉永手下周建率十餘萬人救援廣樂吳漢將輕騎迎戰不利墮馬傷膝回到軍營周建等進入城中諸將說:「大敵當前主帥受傷將士都很害怕。」吳漢起身裹傷殺牛以饗軍士下令軍中敵眾雖多都是盜賊正如古書所言,「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不是抱有決心為了正義不惜戰死為人敬重的敵人我們只要奮力出擊必將戰勝大家也可分享勝利的成果於是大軍出動士氣百倍大破蘇茂周建攻取廣樂我們在這裡居然看到不學無文的赳赳武夫居然也掉書袋引用左傳所言不要認為那是史家傅會應該想到吳漢本非文盲軍旅之暇讀點左傳》,不無可能再說吳漢出兵迎戰強敵不應只是激勵士氣即可奏效必然是擬定策略切實執行方能取得勝利此後擊敗五校長直平原五里富平索獲等賊東方安定振旅回京

    隗囂叛光武帝命吳漢西屯長安建武八年吳漢猛力進攻但因公孫述救援為其所敗十一年率將進攻公孫述兩軍對陣吳漢大勝進拔廣都光武帝下詔令:「公孫述兵強馬壯宜據守廣都待其力疲方可出擊。」吳漢召集麾下將領激勵士氣以轉戰千里深入敵境至為艱難只有同心協力人人奮勇方能取勝不然必敗無疑諸將大聲應諾士氣昻揚遂與公孫述戰於廣都與成都之間八戰八尅公孫述自將出戰遭吳漢手下將領突擊被殺吳漢斬公孫述首級送至洛陽詔令過家上冢賜穀二萬斛此後吳漢仍馳騁沙場屢有戰功就不再贅述了

    吳漢意志堅強隨從光武征戰光武總是很擔心他諸將戰事不利往往驚慌失措吳漢不然意氣自若只是整修兵器激勵土氣光武就說:「吳公可以倚重信任威武雄壯宛如敵國。(差強人意隠若一敵國矣。)」每次出師朝受詔令夕即出動不需戰備時間因為無時不在備戰之中所以能夠克敵致勝屢建大功但他在朝廷非常謹慎規規矩矩在動作態度上充分顯現他率軍出征妻子購買田宅回家知道就責備其妻;「我率軍在外費用不足你怎麼可以在家購置產業!」就把購得田宅分給兄弟與外家這件小事讓我們看到為朝廷立大功的猛將始終謹慎規矩生怕犯了任何差錯

    建武二十年吳漢病重光武帝親臨探視問他想說些什麼他說:「我沒有學問只願陛下慎無赦而已。」臨終仍然關心朝政憂慮施政寬鬆帶來的負面影響

 

      吳漢這位武將史家如何評論

 

    後世史家怎麼評論他呢范曄說:「吳漢在光武帝朝居於最高的官階始終得到親信倚重這是由於他個性樸質能力高強孔子說:『訥近仁。(剛強果決樸質而言語不輕易出口有這四品德的人近於仁人楊伯峻論語譯註》)正是吳漢的寫照。」范曄以孔子的話形容吳漢當然是很高的評價了。              

范曄史論的最後一段是:「夫仁義不足以相懷則智者以有餘為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這句文縐縐的話什麼意思李賢注作了說明:「言若仁義之心足相依信則情無疑阻若彼此之誠未協仁義不足相依則智翻以有餘為疑朴者以愚直取信。」說得很清楚吧您知道李賢何人他是武則天的兒子是他寫的嗎應該不是是以他為首的學者小組成員寫的所以我們看到新校標點本後漢書首頁標示宋 范曄撰唐 李賢等注

正史之外的評論呢王夫之就整體論述兼及吳漢他寫道:「任為將帥而明於治道者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得之來歙刺傷口占遺表不及軍事而亟薦段襄:『理國以得賢為本。』此豈武臣之所及哉歙也祭遵也寇恂也吳漢也皆出可為能吏入可為大臣者也然而光武終不以將帥為宰輔諸將亦各安於韘鞈而不欲與於鼎鉉嗚呼意深遠矣故三代以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讀通鑑論卷六

船山先生由小見大指出三代以下唯東漢為盛之事必有其深意讀史者焉可不知?  

 

                          2014713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閱讀好書之七----疼痛帝國

  《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祕史》Empire of Pain—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 by Patrick Radden Keefe 李佳純、薄文承、劉北辰譯 黑體文化、遠足文化,2023年3月,一版二刷。

    這本書出版於三年前的2021年,也選入當年的十大好書。內容是以一個製藥公司比喻一個帝國,寫出了它的興盛與衰亡。作者在前言中,對這個帝國描述如下:

普度佛雷德里克是一家藥品製造商,後來被稱為普度製藥,總部設在康乃狄克州,薩克勒家族大部分財富就是從這家公司而來。儘管薩克勒家族常以精心設計的「命名權」合約,堅持在任何接受捐助的畫廊或研究中心都必須突顯其姓氏,但家族企業却不是以薩克勒家族的名字來命名。事實上,當你搜索普度製藥的網站,完全不會找到任何薩克勒的內容。但普度是一家私人控股公司,完全由凱西.薩克勒和她的家庭成員所有。一九九六年,普度推出了一種創新的藥物,名為疼始康定(OxyContin)的強效鴉片類止痛藥,被譽為治療庝痛的革命性藥方。該藥物成為製藥史上極為暢銷的藥物之一,創造了約三百五十億美元的收益。(頁20)。

作者的寫作能力非常高強,蒐集了豐富的資料,作了十分深刻細緻的描繪。將帝國興起的人物,以及敗亡的過程,詳細而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本超過四百五十頁的大書,打開它,就被內容吸引;文字技巧高明,也大可欣賞。只是諸多細節,難以盡述,只有摘其要點,約略言之。

首先出場的是亞瑟.薩克勒。他的父母逃離納粹的歐洲,來到新大陸,追求新生活。他們在紐約開雜貨店,生意很好,他的母親不會英文,父母對話用以第緒語。他們讓美國出生的長子,進了著名的伊拉斯謨斯高中,為他華麗的一生打下最好基礎。當然,與他本人的聰明與努力,必然有關。他事業有成,賺了很多很多錢。他愛好藝術,最初看上了中國明式傢俱,進而蒐集中國各種藝術品。埃及尼羅河修築大壩,一座神廟需要拆遷,他出資將其移至大都會博物館,他的姓氏也就鐫刻在這座世界著名博物館的側廳。當然,他的三次婚姻不能忽略,作者細細道來,也讓我們看到了他與兩位前妻維持良好關係的本領。他是帝國的太祖高皇帝,奠定了帝國的基業,但未直接經營。帝國興起是在他的兩個弟弟,莫蒂默與雷蒙德。他們三人都出身著名大學醫學院,都有醫生執照,朝向經營藥品公司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亞瑟事業中,藥品廣告是收入大宗,尤其是鎮定劑「利彼鎮」與「煩寧」大賣之時,他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製藥帝國,即普度佛雷德里公司,是從「通便樂」與「緩瀉劑」開始,顯然不能發大財。這一疼痛帝國乃是藉由疼痛管理的藥物,走上了興盛大道。一九八四年,雷蒙德的兒子理查.薩克勒,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疼痛控制國際研討會」,由普度公司出資。當時醫生不願為疼痛者施打嗎啡,因為嗎啡已污名化,認為使用嗎啡就是宣告死亡。但是,研討會中,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嗎啡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却沒有被充分利用。」另外一個訊息是「藥物成癮的情況,不會發生在仰賴嗎啡控制疼痛患者身上。」會議結束後,與會者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嗎啡是控制嚴重慢性痛,最安全且最有效的藥物。」於是,理查.薩克勒他們就從化學成份與嗎啡相似,藥效更強的羥二氫可待因酮下手,推出了取代美施康定的新藥品「疼始康定」成為對抗癌症疼痛的藥物,並成立了「普度製藥公司」。這款新藥,對醫生而言,鴉片類藥物容易上癮,但要讓它發揮商業潛力,薩克勒家族與普度公司,就必消除這種想法。

但是,含有鴉片類成分的藥物不會成癮,說得通嗎?人們相信嗎?是個大問號。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多數人認為,強烈的鴉片藥物,不宜用於治療非癌症的疼痛。但是,「疼始康定」如何通過該局審核而能上市發售呢?只限於癌症病人,無商機可言,必須使它成為一般對付疼痛的藥品。藥廠與管理局不斷協商之外,一名管理局的重要人物,在審查通過之後請辭,一年之後,到普度任職,且領高薪。也說明了何以過關的重要因素。

疼始康定上市之前,沒有一家製藥公司積極推展鴉片類藥物。然而,普度公司在醫學期刊上為疼始康定打廣告,資助關於慢性疼痛的網站,還發送五花八門的小贈品,如漁夫帽、絨毛玩具、行李箱吊牌等,以供業務員運用。另一方面,支助醫生參加「疼痛管理研討會」的一切費用。在疼始康定上市後五年之間,普度公司資助了七千場。還有,公司攝製的宣傳影片「重拾美好人生」,一九九八年發送了兩萬多個拷貝。

成果呢?十分耀煌。疼始康定上市第一年,賣出四千四百萬美元,隔年成長一倍以上,此後繼續成長。到了二○○○年,銷售量沒有任何漸緩的趨勢。銷售業績長紅,表示業務員能力很強。到了第四年,公司收入已達十億美元,超過當年熱銷的威爾鋼。銷售員的年終慰問金,有的已升到二十五萬美元。但是這一章的最後一句話,則是:「二○○○年的某一天,銷售員梅開車前往西維吉尼亞州的一個小城市路易斯堡。那裡有位醫生是他極大的客戶之一,所以他想去拜訪她。不過,當她抵達時,那位醫生面如死灰,她解釋自己有個親戚剛過世,那個女孩的死因是服用了過量的疼始康定。」(頁229)。

下一章的第一句:「二○○一年初某一天,《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巴瑞.邁爾得到一個有意思的內部消息。……他接到中西部地區線人打來的電話,說街上有一種熱門的新式毒品,它是一種處方藥,宣傳說不可能被濫用,它叫做『疼始康定』。」(頁231)於是,邁爾蒐集有關資料,寫了一大篇有關疼始康定的有關報導,當然不可能有即刻效果。本書作者寫道:「真正讓邁爾想深入報導的原因是,現在有很多人正在死去,不僅僅是地下藥物市場釀成的後果,被認定合法經營的普度公司也推了一把,藉此賺進數十億美元。他開始調查薩克勒家族,後來得知這個家族在慈善界的地位,而且在藝術圈科學界,薩克勒之名也成了慷慨大方的代名詞,他對此大感震驚。」(頁247)

於是,普度公司受到控告,本書進入了法律訴訟的篇章,一位人物出現了。魯道夫.朱利安尼,剛缷任紐約市長,開始當顧問,普度公司就是他第一批顧客之一。朱利安尼進入私部門,希望快速賺大錢。二○○○年,他的淨資產有一百萬美元,五年後,他申報了一千七百萬美元的收入,和大約五千萬美元的資產。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受到了壓力,要邁爾不要再寫,可把邁爾氣炸了。二○○三年,邁爾出版了他的書----《疼痛殺手:一種「神」藥的成癮與死亡之路》,這是一本具開創性的新聞作品,也是對疼始康定的影響和普度公司的罪責所作的公道評判。

紛紜擾攘的法庭攻防終於結束,普度公司認罪,大致的判決是:普度公司承認標示不實的重罪指控,公司高層三人承認標示不實的輕罪,二十年內不可與任何使用公帑的健保計畫有商業關係。這三人接受三年緩刑,四百小時社區服務。普度公司要支付六億美元罰款,這對普度來說,是個不小的金額。

在法庭上,一位女士向三位公司高層說:你們要為一場現代瘟疫負責;有人說,請不要允許這認罪協商繼續存在,這些罪犯應該抓去關;又有人帶著孩子的骨灰罈來到法庭。至於這三位高層,薩克勒家族投票決定給二人各三百萬美元,一人五百萬美元。作者說,這樣的作法就像黑幫電影的劇情一樣,又有人說,三人被選為替死鬼。同時,他們又投票決定支付家族三億兩千五百萬美元。

疼始康定已經惡名昭彰,普度公司推出加厚藥囊,無法壓碎,只能吞食的新型藥丸。成癮者使用不便,轉而造成海洛因的氾濫。

二○一三年,普度職員告知董事會的薩克勒家族成員,服藥過量造成死亡人數,自一九九○年起,已經超過兩倍,而且死亡人數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一人死亡代表一百人上癮。二○○五年出版的《夢境》一書,內容就是這次危機,如同邁爾十二年前《疼痛殺手》所述。《富士比》把薩克勒列入美國最富有家族名單,形容他們是「疼始康定家族」,財富由此而來。沒有任何大學或美術館對於接受薩克勒的捐款,感到一絲不安。」作者隨即寫道:即使薩克勒這個姓氏出現在負面報導中,只要不太顯眼,他們就可安然過關。然而,一切即將風雲變色!

聯邦政府終於將槍口指向鴉片類藥物產業,開第一槍的,不是食品藥物管理局,而是位於亞特蘭大的疾病管制與防治中心。二○一○年,該中心將成癮與死亡危機定為流行病。中心主任費和平(Tom Freedom)說:「該死的普度知道他們出售的是什麼東西,我認為非法銷售就是準確說法。」

普度陷入法律爭辯之中,另一方面社會團體也劍指普度及其背後的薩克勒家族。攝影家南.戈丁,也是成癮者,以她為首的「疼痛組織」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團體。二○一八年的一個星期六下午,她與組織成員,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站在倒影池周圍,喊著口號:「正視藥物真相」、「看清統計數字」」「薩克勒家族說謊」「成千上萬人死亡!」。他們把手伸進袋子,拿出橘色藥罐,用力扔進水池。於是,一千個橘色藥罐,在水池中載浮載沉,這些藥罐是小小的藝術品,罐上貼有防水標籤,寫著:「疼始康定,由薩克勒家族為您開立!」聽說戈丁的抗議,已拍有記錄片。

法庭的辯論,雖然不能遺漏,或過於簡化,但這裡就不再提及了。最後普度藥廠宣告破產,雖然仍有它的條件,但也標誌這個「疼痛帝國」君臣多行不義,終於走向滅亡。

我們在這個帝國興亡的過程中,看到的多是貪圖錢財,踐踏生命,人性之中最為醜陋的一面。也是天良泯滅,道德淪喪的深刻描述。至於規範行為的法律,也常因人設事,有欠公允。死人無數,害人至慘的始作俑者,只是破財消災,全未受法律制裁。法律之前,人人並不平等,也就昭然若揭。總之,資本主義社會的缺陷,不重道德良心,只圖名利享受,從普度王朝的興亡,就已充分展現。

這是一本精彩好書,書中所列各界佳評甚多,《經濟學人》譽為「上上之作」,《衛報》則稱:「精彩絕倫……充滿細節」,即是二例。由於充滿細節,而又精彩絕倫,閱讀之時,頗感辛苦。寫點讀後心得,更覺困難。只有草草作結,尚請讀友找來一本,慢慢欣賞,相信也是叫好不迭。

                          劉象新推薦。 2024年8月18日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身在廊廟,清苦立節;東漢之初,宣、張、二王

    史書所記人物清節之士每為朝野所重儼然功臣名將之外反映時政的另一指標清節二字表面解釋清高有志節李賢注有曰:「清苦立節」,意思相同境界尤高又添文采加以援引這些官員既乏功業可述又無讜論可頌惟以道德實踐君主同僚無不稱美史家彩筆記載可以見到朝廷文化之中增色不少的畫面只是這些人物在現代史著之中極少見到我們不妨讀點正史略知一二

 

    布袍蔬食處事公正俸祿所得賑濟清寒

 

    宣秉字巨公馮翊人年少即以志行高潔享名三輔即長安一帶西漢末年看見王莽削弱宗室意圖不軌預感天下將亂進入深山州郡徵召稱病不赴王莽掌權聘以高官更是斷然拒絕更始即位劉姓復辟他應徵入朝出任侍中光武帝建武元年拜為御史中丞外督地方刺史內領侍御史糾察朝廷官員光武帝特別為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設有座位號稱三獨坐」,以示隆崇宣秉處事只問原則大綱不究瑣碎細節得到朝中官員的敬愛

    宣秉生儉樸身著普通布袍食以蔬菜為主器皿多用粗陶光武親臨他家看到他的生活起居大為贊嘆:「楚國有二龔不如馮翊宣巨公。」賜以布帛帳幔及普通日常用品宣秉所得俸祿施予親族中的清寒孤寡甚至將自己田地也分給有需要者以至家中儲蓄頗為有

    這裡提到楚國二龔指西漢末年龔勝與龔舍二人都是楚人也是好友龔勝任吏職龔舍不出仕龔勝居諫官上書求見言及百姓貧窮盜賊多有吏治不良風俗澆薄朝廷應該提倡節約表率天下其時朝政已亂當然不予理會然而史家重視加以記載班固在史論中寫春秋以至漢興將相名臣懷秩祿耽寵愛失去名聲的不少。「是故清節之士於是為貴然大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也。」既肯定清高有志節的大臣受到後人景仰雖然不能建功於天下不為無憾但他們立身嚴謹仍然有其意義光武帝說宣秉勝楚之二龔感佩之情溢於言表也是對志節之士的高度肯定

 

    作為表現合於禮法規諫君主人臣職責

 

    張湛扶風人行事嚴肅講求禮法言行舉措都依規矩就是獨自一人也不會隨隨便便就是見到妻子也有禮數可循好像見到父母一樣至於走出家門步入人群講話很謹慎態度很得體長安附近三輔一帶都以他的言行舉止作為學習榜樣有人說張湛作為如同作假張湛聽說笑着回答有人作假是為了做壞事我也作假是為了做好事難道不可以嗎

    光武初年任官左馮翊在地方提倡禮教制定教程教導百姓依禮而行成效很好罷官歸里回到家鄉見到城門下車徒步身傍幕僚就說大人地位高名聲好不必自我矮化大可驅車直入張湛說:「依照禮法我應如此。《禮記寫着大夫與士進入城門要下車步行再上車也要手按車上橫木表達敬意孔子在地方都是恭恭敬敬我回到父母之國應該恭敬有加怎麼可以說自我矮化呢?」

    建武五年張湛拜九卿之一的光祿勳光武帝偶爾也會有些隨便的樣子他就指出皇帝的疏失張湛常騎白馬光武帝每看到他就說:「那個騎白馬的又要批評我了。」讀到這裡我們不妨想一下光武帝講這句話時心中感受如何是既煩且厭很討厭是既煩且怒生氣了是雖煩但信就聽他了還是雖煩但敬值得尊敬您想好了嗎我的想法是雖然很厭煩仍值得尊敬

    《通鑑卷四十二光武帝建武十二年記有司隸校尉鮑永西行出使至覇陵經更始墓下拜哀悼流下眼淚上苟諫冢殺牛祭拜報答昔日保護之恩光武帝聽到了很不高興問公卿大臣出使可以這樣麼張湛說:「仁是行事的本心忠是應該的道理心中存有舊君當前不忘天子這就是臣子作為的最高表現。(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光武帝同意就不再追究了鮑永推薦鮑恢兩人都很正直不畏強禦光武帝告誡皇親國戚你們要收歛一點不要惹到二鮑這段記載不見於後漢書》,通鑑編者從袁宏的後漢紀卷六輯入

   

    富家出身不喜豪俠不交權貴不忘舊人

 

    王丹京兆人西漢末年仕於州郡王莽時不應徵召家素富有不求俸祿鄉里親族若有匱乏大力救助他又樂善好施每到收成時刻載酒肉菜肴來到田問置於大樹下慰勉辛勞平素懶惰無有收成者皆以為耻因而互相激勵努力生產地方更加富裕有人遊手好閒不事生產他就找其父兄多所勸勉父兄責其子弟子弟也就致力南畝鄉鄰有人過世王丹幫助處理其後事人們習以為常十餘年間教化大行風俗淳厚

    王丹個性方正不喜豪強俠客河南太守陳遵是他的同鄉更是名聲顯赫的關西大俠他們有位共同朋友喪親陳遵幫助辦後事出了不少錢王丹只拿縑一匹送到朋友面前:「這匹縑我親手織成。」陳遵聽到頗有慚色想要與王丹結交為友王丹拒絕看到這一幕不妨想一想大俠陳遵何以感到慚愧是出錢尚嫌不足是心意重於錢財是態度有欠謙和還是此人名不虛傳我的想法親手織縑雖然只有一匹已是心意感人附帶一言陳遵此人長頭大鼻容貌甚偉贍於文辭長於書法嗜酒好客能力極強是一位奇士事跡見於漢書游俠傳

    前將軍鄧禹征關中軍中乏糧王丹率宗族捐輸麥二千斛鄧禹推薦任官王丹不赴後徵為太子太傅要當太子老師大司徒侯覇想與他交友派兒子侯昱於城外等候見到了侯昱迎拜於車下王丹下車答禮侯昱說:「家父想前來拜見不知何時方便?」王丹回答:「我接到侯司徒的信但我沒答應。」

    王丹手下有位推薦一個人王丹讓他任職後來此人有罪王丹受到牽連免官這位客很慚愧不敢再見王丹王丹任太子少傅派人把這人找來對他說:「你不來見我怕我責備你你把我的氣度看得太小了不請你吃飯就是處罰你。」此後恢復了原有的情誼 從這個傳中最後的故事我們看到王丹對這位客的態度應是生氣失望欣賞喜歡您讀來的感覺會選哪一個我想應該是欣賞如果說喜歡似乎有點超過

 

    大臣家屬至勤至儉立朝無功不無微言

 

    王良東海人年少好學精熟夏侯建尚書》。王莽時稱病不仕教授經學生徒多達千人光武帝建武二年大司馬吳漢徵召不應未赴次年徵為諫議大夫多次進言有所諫正朝廷官員都很敬佩派任沛郡太守辭去未赴建武六年再徵入朝代宣秉為大司徒司直態度謙恭生活檢樸妻子都不住官邸一次他的下屬司徒使鮑恢因事經東海到了王良家見一婦人赤着脚拖着柴從田裡回來鮑恢上前問:「是王夫人嗎?」婦人答:「我是的妾是也)。」鮑恢說:「我將回朝廷可以帶書信給司直大人。」婦人說:「謝謝您辛苦了我們沒有書信來住。」鮑恢行禮下拜史書記:「嘆息而還聞者莫不嘉之。」

    我們要問鮑恢為何嘆息眼前情景讓他感到的是欽佩震驚欣賞還是不解請您想一想我認為鮑恢大為震驚因為他看到的是朝中大臣之妻居然勤儉至此應對寥寥數語守禮而且得體他講給別人聽聽者無不贊美

    王良生病了辭官歸里一年之後又應徵召再赴朝廷路經滎陽身體不適暫且休息想去拜訪一位友人那位友人拒絕了並且說道:「你在朝廷沒說過忠言讜論沒提過奇謀佳策只是作高官又換來換去你不覺得煩嗎?」王良很是慚愧此後稱病不受徵召再作官此事,《通鑑記於卷四十一光武建武五年

 

    小結處位優重行過乎儉當世咨其清人君高其節

 

    小結標題取自范曄史論范曄專為四人寫了一篇評論第一句最為精彩:「夫利仁者或借仁以從利體義者不期體以合義。」應是范蔚宗得意之筆但是我們讀者不易明白其深義注者李賢掌握要點詳予闡釋亦錄於下:「此言履行仁義其事雖同原其本心真偽各異利仁者謂心非好仁但以行仁則為己有利故假借仁道以求利耳若天性自然體合仁義舉措云為不期於體而冥然自合。《禮記:『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與人同功其仁未可知與人同過其仁則可知。」蔚宗史論典故之外又謂:「語云:『同言而信則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則誠在令外。』不其然乎!」李賢注:「真偽之迹既殊人之信否亦異同言而信謂體仁與利仁二人同出於言而人信服其真者不信其偽者知信不由言故言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意亦同也此皆子思子子累德篇之言故稱語曰」。

    王夫之有評論嗎有的只有一句話:「王良應詔而受祿雖無殊猷而恭儉以居大位於君子之道尚不遠矣。」雖然只舉王良可以概乎其他三位我們甚至進而可以宣二王四位人物表現事迹可以概見其時同一類的人物此類人物在正史之中並不少見必有其意義我們讀史應該知悉

    附帶一談范曄史論今人不易了解我們可讀李賢注如果李賢注也嫌稍難懂這裡提供白話大意供您參考如果您讀李賢注已明瞭其意則大可不看上引李賢注第一段大意為

    這裡說道實踐仁與義好像同樣事但從人的本心看真的與假的有所不同以為行仁可得好處他的本心不是好的只是以為作仁的事可得好處其實就是假借作好心的事得到自己的好處如果天性合於自然體會仁的心意與義的行為做事與言論雖然不是有意合乎本體自然而然冥合為一。《禮記:「好仁者無所求就是愛仁道聰明的人可以從仁道得好處無所畏懼的人就能反對邪惡的人。(見於禮記卷十七,「表記」。)」與其他人同樣有功是否同為仁不一定但都是有過是否合於仁則可以判定

    蔚宗史論:「常言道說同樣可信的話可以相信是因為此話可信接受同樣命令去作事能否作好在於作事的人。」李賢注真的與假的明顯不同人們是否相信也有不同說同樣的話可以相信有體會仁與得到仁的好處二人各別說了人們信服真實的就是體會仁的不相信虛假的也就是可以得好處的就知道是否可信不在說什麼而是相信更為重要所以說可信在前同樣道理同令而行也是如此

附帶一談范曄史論今人不易了解我們可讀李賢注如果李賢注也嫌稍難懂這裡提供白話大意供您參考如果您讀李賢注已明瞭其意則大可不看上引李賢注第一段大意為

    這裡說道實踐仁與義好像同樣事但從人的本心看真的與假的有所不同以為行仁可得好處他的本心不是好的只是以為作仁的事可得好處其實就是假借作好心的事得到自己的好處如果天性合於自然體會仁的心意與義的行為做事與言論雖然不是有意合乎本體自然而然合而為一。《禮記:「好仁者無所求就是愛仁道聰明的人可以從仁道得好處無所畏懼的人就能反對邪惡的人。(見於禮記卷十七,「表記」。)」與其他人同樣有功是否同為仁不一定但都是有過是否合於仁則可以判定

    蔚宗史論:「常言道說同樣可信的話可以相信是因為此話可信接受同樣命令去作事能否作好在於作事的人。」李賢注真的與假的明顯不同人們是否相信也有不同說同樣的話可以相信有體會仁與得到仁的好處二人各別說了人們信服真實的就是體會仁的不相信虛假的也就是可以得好處的就知道是否可信不在說什麼而是相信更為重要所以說可信在前同樣道理同令而行也是如此

    謹供參考

 

                            2024730